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岸不须船

(2023-10-16 05:43:17)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

闲翻闲书第10篇

到岸不须船


大约十九年前,读过《金刚经》,如今除了记得读过,已经记不得别的了。今天再读,就跟第一次读似的。但这次与上次还是有所不同,主要是生了无限敬佩与极大震憾。

为啥嘞?

佛祖上课,一上来就是学生提问,问怎样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又如何调理那颗躁动不安的心。佛祖给出的答案是修炼“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通过“六波罗蜜”,断“六根”,净“六尘”,破除“我执”,不住“四相”,达到“三轮体空”、“五蕴皆空”,便可证入菩提。

“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六尘”者,由“六根”产生的“色声香味触法”也;“六根”与“六尘”进而生“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幻相与妄念,使我们成了它们的“奴隶”。

“四相”者,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就是没有了我、他、他们、长寿者等的比较分别之心。若是破除不了,就会让我们生烦恼。

“三轮体空”就是没有了施者、受者与财物的分别。做了好事不记得做过,舍了财物不觉得舍过,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如此法门,想到就难,落实起来则难上加难。所以佛祖也给了足够大的“诱惑”,那就是可以脱离苦海,摆脱生死轮回,获得大自在大愉悦。

佛祖知道,这些“诱惑”多是长期支付、延迟满足,很难战胜当下的欲望,所以还要在世界观、认识论上做文章。

佛的世界观是无量世界观。有无数星球、无数宇宙,可以供智慧生命自由往来。这个世界不是神的创造,而是因缘聚合而成的。

佛的认识论尤为特别,很难用一个词来表达,姑且叫作“菩提论”吧。精略地说,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概括,就是:不是......才是......或者说:没有......才有.....简单理解就是,有否定才有肯定,有肯定才有否定。用佛祖的语言来说,就是没有否定与肯定。

比如:空才是不空,没有才是有;释迦牟尼不是佛,才有释迦牟尼佛;没有众生可渡,才有众生得渡;没有修佛法门,才有法门可用;没有认为在布施,才是真正布施。

网络上曾流行这么一句话:你觉得只是你觉得。然而,佛祖告诉我们,你觉得就不是你觉得,你没有觉得与不觉得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你觉得。

基于这样的认识论,佛祖最后连自己也否定了。他说:释迦牟尼不是佛,释迦牟尼也没有传过法。

事实上,释迦牟尼在说自己没有传过法的时候,不正是在传法吗?是的。这正是不是才是、没有才有。空不离色,色不离空;空空复空空,真空得妙有。

在佛祖那时,这些法都是词不达意的、脱离了真相的,并不是真正的智慧。认识到法不是法,才能证入菩提。

“过河要舟楫,到岸不须船。”不弃船,永远也上不了岸。不放下自己,做不了自己。不丢掉“我执”,永远也没有自在。

把自己连同自己的理论统统否定掉,天下少有也!佛祖为什么能做到?因为他“看到”了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世界。而我们看不到,所以想不到也做不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狼心狗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