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未完成的

(2023-08-30 05:16:35)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

闲翻闲书第6篇

未完成的


绝大多数动物,生下来不久,就有了一定的自我生存能力,只有人类需要十多年的成长,才能有基本的生存能力。

这是为什么?

因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是个“半成品”。

《未完成的进化》研究的就是人由“半成品”到“成品”的进化过程。《基因彩票》中说,人的命,基因定,起跑线上就定了输赢。《未完成的进化》则认为,从卵子与精子相撞,小宇宙开始孕育,到挤出母体,这只是万里“进化”走出了第一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为什么只有人类整个“半成品”出来?

主要是因为人的大脑太复杂,造成体积太大,如果弄个成品出来,母亲根本承受不了。如同一些大型设备,如果整体运输,途中的涵洞、桥梁等就过不去,就只好分拆运输,到现场再组装。如果改造涵洞、桥梁,成本就太高,不划算。

那么,这未完成的部分,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是由基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决定的呢?

对这事的认识历来有分歧,至今也未有共识。《未完成的进化》研究的重点是:自我是怎样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成长的。

作者并不否认基因的作用,而是强调基因与文化的协同进化。基因不是复制,文化更不是复制。复制不是进化、不是进步、不是发展。没有进化、进步、发展,就没办法延续下去。也可以说,创新既是人活着的价值又是人类延续之必需。动物研究学家发现,所有的动物都有创新。有基因层面的,也有后天行为层面的。比如,一只小鸟可以打开用锡纸封口的牛奶瓶,其它小鸟就能够迅速学习,并很快传播出去。小鸟会啄,这是基因决定的。但打开牛奶瓶与锡纸封口,基因里是没有了,啄开牛奶瓶上的锡纸,便是后天的创新。

条件制造需要,从而引发创新;好奇激发探索,从而导致意外发现。大部分学习与创新都与现实需求相关,也有少部分学习、创新与兴趣、价值观等相关。越是重大的科学发现,越是与现实需求相距甚远。

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北大清华,就是因为北大清华的环境条件、文化氛围等与其它学校不一样。但是,孩子考不上北大清华,主要责任并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的基因。可孩子埋怨父母也没道理,因为父母也作不了基因的主。

基因决定了一个人的“天花板”在哪里,但能否到达“天花板”,要看后天遇到的环境条件、还有运气。

我读了这本书的感悟是,基因是未完成的进化,人亦是未完成的进化,宇宙同样是未完成的进化。而对于人类来说,不只是自我要进化,还要帮助基因进化,更要协助宇宙进化,这大概就是文化进化的最根本的意义。

我们奋斗终生,依然是“未完成”式。我们人类于智慧生命而言,也是“未完成”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四面楚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