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设”为何频频崩塌

(2022-11-01 06:58:31)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

“人设”为何频频崩塌

关于心理与心理学的故事之十

网络世界,经常出现名人明星“人设”崩塌的大小事故,搞得“吃瓜”群众很是上头。“人设”为啥会崩塌呢?或者说能不能预防崩塌呢?

崩塌皆出自言行,而言行又源于何处呢?这就涉及到人的心理机制。

人的心理机制是非常复杂的,这里只说其中一个叫作“适配器”的装置。这个装置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二战期间,两大阵营都在搞核武器。法西斯这边。牵头的人是海森堡,美国这里牵头的人是奥本海默。大概许多人都知道,这两位都是顶尖物理学家;大概有许多人不知道,两人都有“人设”塌方。

海森堡可不得了,是一位天才级的理论物理学家,量子物理的不确定性就是他“确定”的。二战开启,很多科学家不愿为纳粹效力,都跑了。海森堡却留下来,牵头搞原子弹,给自己留下了污点。他为啥不跑呢?他想搞研究,他的“适配器”就会给他找理由,比如科学是没有国别或者什么别等等。

“适配器”的主要功能并不是找理由,而是根据外部条件,来调整目标、策略与言行。奥本海默原本是个好学生,可自己有了一定地位后,便觉得自己的老师是个障碍,就给老师下毒,好在是谋杀未遂,没有成为事实上的罪犯。《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在自己家里绝对是主事的,可是在贾府里就处处随和,在两个院里完全是不同的形象。

还有一位比海森堡与奥本海默名气大得多的科学家,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是人类科学史上大神一级的存在。可是,在他死后,人们从他没有发表的手稿中发现,他对炼金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有人说他“不是开启理性时代的第一人”,而是“最后一位魔术师”。想必大家能够猜到,这个人就是牛顿。

人性是复杂多样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在网络社会、透明世界,就很容易出现“人设”坍塌。

人的大多数心理机制是在“丛林生活”时期形成的,在现代生活中运行,经常“翻车”是必然的,所以人人需要谨慎;可即使再谨慎也难保百分之百安全,所以也需要相互包容。包容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指鹿为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