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是如何规避风险的
(2023-04-07 06:14:25)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石 |
阅读分享第151篇
李靖是如何规避风险的
说到李靖,许多人就会想到哪吒的爹爹。其实大唐也有一位李靖,也是位战神。老李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可谓功勋爆表,但小日子却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到底是为什么?老李虽然天天行走在刀刃上,却能一生平安,靠的又是什么?
先来聊第一个“为什么”。
李靖的优势与问题都出自一个源头,就是太有才了。大唐建国之初,萧铣控制了长江流域大片土地,定都江陵。李渊让李靖去打萧铣,只给了不足一千兵马。打攻坚战,必须数位于敌才有胜算。以少攻多,等于送死。李靖也不多言,带着兵马就去了前线。他在前线寻找战机,李渊认为他不卖力,就下了一道密令,要秘密处死李靖。幸亏接受任务的人心里还算明白,没有急着去落实。李靖抓住机会,以800将士一战俘获敌方5000余人。转过年来,就把萧铣给灭了。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让李靖挂帅讨伐东突厥。李靖领命出征,连战连捷,俘虏了可汗,大胜而归。把李世民高兴得又跳又唱。李靖64岁时,以足疾为由,申请退休,李世民欣然批准。可到了第二年,吐谷浑进犯凉州,李世民就给李靖赐了根拐杖,让李靖再次挂帅出征。李靖一出手,又是完胜对手。
但是,李靖每一次打了胜仗,都有人弹劾,皇帝对他也是既训斥又给些实惠。
有才华就是潜在风险,有贡献就是现实危机。这话出自《说“三国”论决策》一书。老百姓有句俗话:河里淹死会水的。在职场上,也是同样道理。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
现在聊聊第二个“为什么”。
李靖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六不”:不讨好、不表功、不要赏、不解释、不抱怨、不恋权。
老大始终不信任他,他不刻意讨好。打了胜仗,给奖赏也不装清高,不给奖赏也不发牢骚。受了委屈,甚至受到诬陷,也不去解释。有合适的机会,就让权、就请辞。
难道李靖是圣人吗?非也!李靖是明白人,或者说是有智慧的人。他明白才华与贡献都具有多重性,施展才华的过程是高光时刻,才华“结果”之后,就是危机到来之时。只有把果子给别人吃,自己才是安全的。就像一棵果树,结果的过程倍受果农呵护,可要是只开花结不出果,或者结了果自己“吃”了,果农就会拿刀砍了它。
大多数人并不懂这个道理,有才华就得瑟,有贡献就要升职要待遇要荣誉,稍不如意就满腹牢骚。结果呢?请参照果树。
在《三国演义》里,司马懿也是李靖一类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