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自己的事后偏见
(不止于足球的决策奥秘之六十九)
人人存在认知偏差,体现在事后总结上,就会出现“事后偏见”。何谓“事后偏见”?简单地说,就是一件事做完之后,如果成了,就会高估自己在其中的贡献;如果败了,就会归罪于别人或客观。
在足球比赛中,如果一场比赛胜利了,前锋更容易认为自己的进球最重要,中场球员会觉得自己的助攻最关键,后卫则相信自己限制了对方核心球员才是关键,教练则会认为正确的技战术安排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比赛输了,一切都会反过来。
有没有方子来治疗这种病症?治标的方子是有,治本的方子也有,但大多疗效非常有限。先介绍两三付治标的方子吧。
药方一:“股份制”思维。
总结经验或是反思教训,都用“股份制”思维,仔细分析一下参与其中的人,在成绩或错误中各占多少“股份”。然后,把你自己的“股份”与最高者与最低者的“股份”加起来,再除以3,把得出的平均值作为你自己的合理“股份”;如果你原本给自己分配的“股份”就是最高或高低的,那么就把自己的“股份”与另一个最低或最高者的“股份”相加,再除以2就可以了。用这样的思维模式来认识和评价自己,则不会太过离谱。
药方二:“乘除法”思维。
如果是评价自己的能力与贡献,至少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再除以2。如果是评价自己存在的问题与应该承担的责任,至少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再乘以3。如果关系到比较重大的责任追究,这个倍数还要提高。
一般情况下,人在“盈利”的情况下,会相对“慷慨”;而在“亏损”的状态下,则会更加吝啬。所以,对自己的正面评价,打个对折,基本上说得过去;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翻番是远远不够的。
药方三:“概率”思维。
一件事,做成了,自己在其中的确起到了关键作用,或者自己是唯一的当事人,但这并不代表自己有多么了不起,更不能证明今后依然如此。一件事,弄砸了,也不代表自己有多么笨。任何决策都是概率性的,并且都有运气的成份在。用“概率”思维,就有可能让自己多几份清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