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济

(2020-04-29 06:47:24)
标签:

杂谈

文化

分类: 他山之石

阅读分享第37篇

经济

    “经济人”假设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这个假设让许多人心下不爽,于是就把这个假设戏称为“无赖假设”。

    有人由此联想到了“巴甫洛夫的狗”。170年前,俄国的巴甫洛夫整了食物、蜂鸣器和狗,做了一个实验。正常情况下,狗见了食物会分泌哈啦子,但听了铃声则不会如此。这位巴甫洛夫在每次给狗狗投放食物的时候,就响铃。次数多了,在狗狗那里,铃声就意味着美食。然后,当没有美食只有铃声时,狗狗也会流哈啦子。巴甫洛夫拿狗狗做实验,不是为了训练狗,而是为了“训养人”。

    这个实验结果应用到人身上,就是实行物质刺激。怎么刺激最有效呢?就是运用市场机制。市场经济一经诞生,便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从此人类社会的面貌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不开心。为什么不开心?因为“经济人”假设,本质上就是把人视为“狗”。人怎么能够和狗一样呢?不甘心啊!于是,那些不甘心做“狗”的人就琢磨着给市场经济找毛病。从市场经济出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到如今,给市场经济“把脉看病”的人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而且出了不少著名的“大医生”。不过,市场经济确实牛逼。虽说“大医生”们给出了许多“诊断报告”,有理有据地说是市场经济病得不轻,可它楞是活得有模有样,照旧风度翩翩、令人着迷。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经济动物》,它是给市场经济“看病”的。其中有几个诊断颇为有趣。

    市场经济并不必然“经济”。市场经济所谓的高效率,其实是以社会付出的高成本为代价的。如果把社会成本计算在内,市场经济并不“经济”。社会支付了哪些成本呢?看得见的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生态破坏等等。看不见的如贪欲暴涨、恶性竞争、人心疏离与幸福感的下降等等。而这些成本大多无法计算与计价,也无法全部归罪到市场经济身上,所以,市场经济可以照旧潇洒。更重要的是人类目前还找不到替代它的更好方法。人虽然不想做“狗”,但狗与人既然是最好的朋友,说明他们之间还是有不少共同之处。

    物质刺激对人的“物化”。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曾经很火。有这个节目上,曾经有位姑娘说了一句话,也火得不轻。有批判的,也有认同的。似乎是认同的人更多。这句话是“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在自行车上笑。”这期《非诚勿扰》播出后,一时引发热议。沸腾的议论表明,这位姑娘并不孤立。也就是说,物质刺激对人的“物化”是普遍的。物质刺激能够迅速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其正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物质刺激的反作用则是潜藏的、持久的,那就是容易让道德与权力变成了可交换的东西。过度的物质刺激,会让财富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而节操与美德则变得一钱不值。所以,才有了“道德值几个钱”之问,也才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的感叹。

     有人习惯了做“经济动物”,也有人不甘心只做“经济动物”。矛盾就出来了,也就是需要解决的时候了。

     目前为上,还没有什么能够比市场经济更好地分配资源与激发人的活力,但这并不等于市场经济可以“永生”。另外,要让市场经济更加“经济”也必须有为其保驾护航的东西。比如,法制与美德。没有钱,人们肯定活不好,只有钱而丢失了人之为人的东西,终久还是活不好。那些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厚德载物的道理永远也不会过时。美德才是市场经济的“根”与“魂”。用什么来招魂呢?肯定不是从故纸堆里去找方子,一定得依靠新方法。必须是计划与市场之外的东西。

   不要市场,会饿死人的;只有市场,人是会变成“动物”的;都不怎么经济。该怎么办泥?这是一个大课题,这是时代之问。(写于20199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忆山东(二)
后一篇:红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