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恶的失误
(不止于足球的决策奥秘之五十四)

厌恶是生理与心理高度一致地不“开心”。人类进化出厌恶这种反应,其实就是加装了一种安全保护装置。类似汽车加装了倒车雷达,一旦超出安全距离,就会报警,提醒驾驶者小心驾驶、谨慎操作。
最初,厌恶主要是生理上的。闻到了臭味,就恶心;看到了粪便,想呕吐;这都是为了保护人的安全。那时候,没有办法对食品、空气等进行安全检测,人们就自带“安检”设备,虽然不太准确,但防风险大致靠谱。人类成为群居动物以后,厌恶又增加了心理反应机制,也就是有了双保险。为啥要加一套新装置呢?因为群居以后,来自自然的不安全因素减少了,但来自于同类的威胁却增加了。于是,人自身就配备了对人的“检测”设备,一旦检测到不太靠谱的同类,就会发出信息,让人产生厌恶的生理与心理反映。厌恶一个人,自然不想和那个人一起玩,距离远了,交往少了,受到其伤害的可能性就小了。
厌恶是一种较原始的保护装置,其灵敏性与准确性都不是太高,有时候会失灵,也少不了误判与错判。比如,不同肤色的球员之间,不同信仰与不同生活习惯的球员之间,都容易产生厌恶的心理反应,影响到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一位教练可能不自知地厌恶某种类型的球员,影响到他对球员的判断,并导致不公平的使用。
厌恶还有更可怕的负作用,导致恶劣的后果。例如,厌恶感让人变得刻薄,让我们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甚至激发仇恨与恶行。一个人遭遇不幸,即使是陌生人,便会产生同情,生发出爱心,有条件的话还可能出手相助。但如果这个人恰恰让你感到厌恶,你大概率会漠然,甚至在内心恶狠狠地喊出“活该!”厌恶的情绪一旦发酵起来,就可能会酿造出暴力行为。
厌恶这种保护装置,用于防御的时候,大致上是靠谱的,起码没有太大的危害。但如果影响进攻决策,就需要谨慎对待。在自然环境里,它的反映大多是有益的,而在社会环境中,其正确动作的概率就比较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