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情绪也会办好事
(不止于足球的决策奥秘之三十四)

心情不佳,看见花儿都在泪滴答。心情大好,被狗追着咬,还夸狗儿职业操守就是好。不同的情绪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取向。多数人会把情绪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好的与坏的。这个分类是个错误。人们还常常受到提醒,不能被情绪所左右,要让理性成为自己的“主要负责人”。这种观点也并不完全正确。
人自身有许多天然机制,情绪则是其中最重要最常用最管用最有效的一种机制。当然,它也和其它任何一种机制一样有利有弊有灵有不灵。情绪机制有什么作用呢?就是预警、激励与约束。通常来说,所谓的正面情绪积极情绪管激励,所谓的负面情绪消极情绪负责约束。人见了蛇,会恐惧,做出的行为决策是逃跑与躲避,也就是预警与风险规避。做了害人的事,怕人知道,也会羞愧,起的就是约束作用;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内心愉悦,得到赞美,心里挺美,这就是激励。即使是一些不想干事的消极情绪,大多也是源自策略调整与风险防御,虽然也可能会出现策略错误与方法不当。
可见,情绪与理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甚至可以说,情绪是经验理性的内化与“自动化”,它是在长期实践中自然进化出来的。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情绪理性”。这种理性是“设置”好的程序,不再需要调动资源进行计算与论证。那么,人们为什么又觉得理性胜过情绪呢?首先,情绪是人类在长期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自然会有一些与现代人文与科技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的部分,人们暂时还没有办法将其“删除”。其次,“情绪理性”应对经验世界比较有效,而对于未曾经历的事件就显得无能为力,并因此反应不当。再次,“情绪理性”会犯错误,理性也会把我们引入岐途,但人们更喜欢把错误归因于“情绪”,如此以来,自己的错误就成为可以原谅的或不失面子的。
在足球这种文明与野蛮交织在一起的人类游戏里,“情绪理性”失灵的情况的确比较多见。比如:一名球员屡屡受到言语侮辱或肢体侵犯,他一忍再忍忍无可忍,便怒从心头起,做出“干你丫”的行为,结果就被裁判给罚下了,由此让自己的球队陷入被动。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划算的,因此被视为失去理性的与错误的。在这里,愤怒的情绪承担了全部责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愤怒就不是一种“情绪理性”。
愤怒是人们应对危机的一种策略。人类之所以进化出愤怒这类情绪,是因为愤怒可以瞬间激发起人的胆魄与视死如归的斗志,进而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让危机转化为生机。所以,会打大仗的军事家,围歼敌人时,常常给敌人溃逃的机会,然后在其溃逃途中歼灭之。就是为了防止出现“兔子急了也咬人”的情况,为此付出不应有的代价。
上述那名球员的做法,如果不是比赛而是原始的争地盘,他的行为则是合理的。在他的情绪带动下,兄弟们个个奋不顾身,就可能把对方打得屁滚尿流。这难道不是“情绪理性”吗?
直觉判断是人最低层次的决策机制,“情绪理性”是第二层次的决策机制。“情绪理性”是在残酷的生存环境里形成的,在应对有文明规则约束的足球比赛时,就显得不够理性。人要是没有了情绪,就会反应迟钝,决策缓慢,经常出现“慢动作”。也就是说,人的“自动化”程度就会大大降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