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第8篇
平衡

《红楼梦》是女人的世界。黛玉与宝钗是其中的两大主角。在“梦”里,估计多数人偏爱黛玉一些。如果在现实中,你希望自己的女儿像黛玉还是像宝钗呢?大概不想让女儿如黛玉的还是要多一些。黛玉的悲剧来自哪里?黛玉的角色又是如何深入人心的呢?
《红楼梦》中是这样描写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意象是从哪里来的?大概与杏花、杨柳、刀鱼等有关。特别是眼睛,与刀鱼尤其神似。
黛玉的美是一种病态美。病态的美、残缺的美才让人心生爱怜,一如断臂女神维纳斯。但这不是人们喜欢黛玉的全部原因。人们还喜欢黛玉的“小性子”。这种小性子不是小公主式的蛮不讲理,而是直面虚伪的一针见血。不弄巧、不藏拙,心里有话就向外戳。黛玉是水做的,内心是热水,外在是冰水。黛玉是一腔绿水,容不得污泥浊水。哪个见了绿水青山不欢喜呢?人们喜欢黛玉,她的才气也是一个蛮重要的原因。大观园里,黛玉的才气排第一。只要是显摆才华的地方,总是少不了黛玉,黛玉也总是如鱼得水。冰雪洁净、冰雪美丽、冰雪聪明,怎么不爱死个人呢?拼才华的时候,才是黛玉最自信的时候。但不得不说,黛玉的悲剧,正与其才气密不可分。
此话怎讲?
大家知道,有不少哲学家都表达过类似的意思:猪一样的快乐,坚决不要。但有人能在更高的维度上获得另外的快乐,有人则在失去了“猪”的快乐以后,便没了快乐。搞哲学的,得抑郁症的不少,疯疯颠颠的也不在少数。长知识容易,增智慧就比较难。如果长了知识没增智慧,人生必遇麻烦。愚昧更容易获得低层次的快乐,聪明更容易被聪明误。孔子说过,做学问的最高境界是乐在其中。练武的人必须修心,否则,武功越强,越容易惹事生非,甚至招至杀身之祸。习文与练武是一样的,学问多了,能力强了,心胸如果打不开,视界如果上不去,也会被学问所伤、能力所害。能力有多种,需要协同发展协同运作,这个也和盖楼一样有一个平衡问题。
黛玉母亲早逝,父亲对她疼爱有加,拿她当男孩子养,早早地教她诗词歌赋。到了贾府以后,大家对这位不幸丧母的小女孩也是格外关照。这一“格外”就出问题了。什么问题?就是不真实。可以说,黛玉的学问主要是“象牙塔”里的学问,黛玉的生活并非“真实”的生活。没有人教她生存的智慧,她也难以在非“真实”的生活中感悟到现实生活的智慧。才气充盈,慧气不足,始终冲不开自己精神的“任督二脉”,是黛玉悲剧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黛玉的生活状态,有点像今天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但我们已经在现实世界里练就了一副“金刚不坏之身”,所以到虚拟世界里玩耍一番,再回到现实,也没有多大困难。而黛玉是要从“虚拟世界”里走向现实,哪里能承受得住呢?只能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了。
悲剧往往与不平衡联系在一起。平衡才有秩序与稳定,不平衡才有变革与前进。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出危机,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失稳定,人的能力发展不平衡,人生遇挫折。万事万物都需要动态平衡,所以我们常说缺什么补什么。可我们自己到底缺什么往往又不太容易弄明白,所以就有了“碰见未知的自己”之说。
黛玉不缺衣食、不缺疼爱、不缺才华,缺的是温暖。而温暖是别人给不了的。真正的温暖是我的心能放在你心里,你的心能装在我心里。人心只有放在别人心里才能体验到人间的温暖。寄人篱下的生活,让桃杏一般的黛玉选择了以腊梅的方式示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其实,她比谁都渴望走进他人心,也比谁都渴望有人走进她心田。但她是怎么做的呢?她在夜幕下悄悄把“门”打开一条缝,生怕有蚊子、苍蝇飞进来,结果只有自己的孤独生出来。她拿“锥子”去戳别人的心,想看看别人的血是红的还是黑的,然后既伤了别人的心也伤了自己的心,又恼恨别人不理解自己的心,于是就有悲伤生出来。
黛玉美归美,终究是温室里的花。温室里的花看上去完美,其实是一种病态,经不住风雨,也承受不了阳光。黛玉是一面镜子,背面是美人,正面是镜子。你是喜欢看背面的美人还是喜欢用正面看镜子里的自己呢?这也许是曹雪芹先生的用意之一吧!(写于2019年7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