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与共情

标签:
体育杂谈 |
分类: 骚撩未来 |
专注与共情
(不止于足球的足球反思之二十二)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话固然豪迈,但绝大多数人却难免要在“做自己”与“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之间纠结摇摆。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别人,何来自己?又怎么确认你是在做自己?所谓的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过是不在乎你不以为然的那些人的眼光而已。只有非人类才会不在乎所有人的眼光。再孤傲的人也期待知己的出现。
人活在世上,总要参与某些游戏。有些游戏是小众化的,不需要太多人参与或关注,参与或关注的人太多反而让参与的人觉得无趣;有些游戏是大众化的,参与或关注的人越多价值越高,参与其中的人也就越开心。私下聊天这种游戏,参与的人太多就没法玩,也不希望被人关注。而把聊天这种形式当成一种传播类的游戏,当然是参与或者关注的人越多越好。并且不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被触动,或者叫作产生共情。产生了共情,意味着你不只在别人的眼里挺好的,而且你的心与别人心是能够相互温暖的。
在“做自己”与“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之间有没有一条统一起来的道路可走?大概专注是其中的一条道路。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就会衷情于这件事情,日子久了,这件事情本事就成了有情有趣之事,就会吸引到别人的目光,甚至会感染与打动别人。比如袁隆平先生,一辈子专注于提高水稻产量这件事,整天泡在农田里,把自己弄得跟农民似的,却让水稻动了情,产量越来越高。水稻产量越来越高,关注的人们也就越来越多,袁先生也就不自觉地生活在了人们尊敬的目光里。自己做事的专注,带来了人们的关注,让“做自己”与“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实现了和谐统一。
有些事情是必须“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的。比如搞职业足球,如果没有人关注,根本就无法玩下去;如果别人总是瞧不上,压根就没有好日子可过。但怎么样才能“活在别人眼光里”而又不那么难为自己呢?或许专注于把球玩好才是唯一的道路。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让一个人上天堂,就让他去搞足球;让一个人下地狱,也让他去搞足球。”搞职业足球这种天然地受人关注的事情,不太容易专注,比较容易下赌注。一赌就赔,越赔越赌,虽然屡生罢手之心,终究是难有罢手之实,自然也就不会有不同的结局。长期以来,中国足球难以摆脱赌局,所以始终始终走不出悲剧的结局。
贾先生听了师傅的话,沉下身子到商州去“站桩”,于是就有了《商州三录》。《商州三录》出版后,不仅大大提高了贾先生在文坛的影响力,还让当地老百姓传统的手工制品大大增值。这就是共情带来的效果。
不能把气息沉下去,不能把一切繁华声色从头脑中赶走,就不太可能真正把事干上去。搞足球和练武功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必须得老老实实地专注于“站桩”。“站桩”的功夫到了,就会与自己所干的事产生共情,此时,自己与自己所从事的事就会散发出温暖的光芒,这个事也就自然会与他人产生共情,于是,“做自己”与“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就不再是矛盾的。
中国足球,得下去站个桩。不只是足球从业者要“站桩”,媒体与球迷都要有“站桩”的心态与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