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迪两点谬误 足球徘徊十年

“我始终认为,国家队如果有一半的球员在一个队伍,那么对国家队的管理和发展也是好事”;“恒大模式是有益的尝试,职业足球确实需要增大投入才能有大的改变。”在媒体上看到韦迪同志的这一番高见,心里一阵发酸,眼泪差一点突破了防线。据说是起源于中国的足球,回家的生活竟会是如此艰难!足球,于中国球迷的贡献,难道永远只能是失望的泪水、无奈的自嘲,以及绝望的怨愤吗?
韦迪同志的两点高论,至少会让中国足球再徘徊十年。其理由如下:
为什么要发展足球?为提高公民的生活品质服务,这才是发展足球的根本目的。发展群众足球是为了满足群众的健身娱乐需要,发展职业足球是为满足群众观赏高水平竞技足球的需要。职业足球为大众休闲娱乐提供了一种方式、一个平台。足球若不落实于大众的生活,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就像不能提高大众生活水平的GDP增长方式难以持续一样。
为什么要选择职业化的道路来满足群众观赏高水平竞技足球的需求?因为市场机制能够最有效地激发足球从业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足球比赛质量的提升。足球从业者为了多赚钱,必须千方百计地扩大球迷群体;而要扩大球迷群体,就得把比赛踢得精彩;要把比赛踢得精彩,就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战术能力,并尽最大努力把能力展示给观众。职业联赛的质量上去了,联赛中的顶尖球员到了国际赛场上,才可能有好的表现,才可能为国争光。国家队为国争了光,又会刺激职业联赛市场的发展。
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反过来是不能成立的。先有树后有果,原理相同。韦迪的观念与历任足协官员如出一辙,依然以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队作为发展足球的中心任务,依然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显然,韦迪的方向感是有毛病的。另外,如果国家队的队员过多地集中在一家俱乐部,中超比赛的悬念丧失,观赏性将大大降低,是不利于职业联赛市场繁荣的。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中超需要的是万马奔腾、百舸争流,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显然,韦迪的策略也是有毛病的。
任何行业都需要有投入,足球自然也不例外。任何行业都不是有投入必然有产出,足球当然也不例外。正是因为投入与产出的问题老是解决不好,人们才选择了市场经济。正是因为有了产业足球,足球才有了如今的魅力。中国所谓职业足球之所以没有促进足球运动水平的提升,主要原因就是它在行政推动下,割裂了与市场的联系,而不是因为中超的投入不够。中超比赛质量的优劣与足球从业者的利益没有必然的联系,职业化推动足球发展的动力由此完全丧失。如同一个企业的产品无人问津,而员工的工资依然不断上涨,这个企业除了越来越糟以外还会有其它的结果吗?如同一个油箱与发动机没有连接,里边的油再多再优质,除了增加隐患与消耗之外,对于那台发动机来说能有作用吗?
博主认为,投入是必要的、必须的,但在中超俱乐部被“包养”的体制下,在足球从业者的利益只是简单地与比赛胜负挂钩不与市场挂钩的分配制度下,大投入并不能带来中国足球的大产出,这已经被中国足球十余年的职业化改革实践所证明。韦迪同志关于“职业足球确实需要增大投入才能有大的改变”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一厢情愿的。

有人会问,企业尤其是民企,怎么会不计产出去投资足球呢?中国足球投资人的产出,主要是足球之外的产出,而不是足球自身的产出。这也是中超俱乐部经常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原因所在。
韦迪同志作为官场中人,在巨大的压力面前,难以自持,见钱眼开,寄希望于花大钱买好成绩,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该同志如此自信地抛出与足球发展目的相悖,与职业足球发展规律相悖的言论,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预示着已经在职业化门前徘徊了近二十年的中国足球,依然没有跨过门槛的幸运。假如韦迪同志依照他的理念掌控运作三五年,中国职业足球至少还要在原地徘徊十年。
其实,韦迪真正想做的是把国家队的球员都集中在一家俱乐部,让其它俱乐部“陪太子读书”。这是与国奥队打中超一脉相承的理念。韦迪用行政手段没有实现的梦想,又想借助某个俱乐部的金钱实现。梦是易碎品。但愿韦迪同志是位超人,能够一梦到永久。

方寸以忽悠娱乐足球、经营足球、文化足球为乐。
人生在左右之外,胜负在你我之外,快乐在输赢之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