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之路(一)

标签:
上小学之路 |
分类: 岁月如歌 |
上小学之路(一)
1962年夏天,我们家由机床厂敦化坊后一宿舍搬到了五福庵,当时我在敦化坊子弟小学上四年级。位于北河湾的二一五技校创办于1953年,一直由机床厂代管,1960年改为太原第一工业学校(70年代改为七一机械厂)。困难时期学校下马停止招生,机床厂利用闲置的教学楼于1961年创办了厂子弟中学,并安排敦化坊子弟小学部分年级改在这里上课。我们上学要经过敦化坊村的大片庄稼地,再穿过一个铁路宿舍,才能到二一五技校。这里的教室与小学教室不一样,最明显的是讲台多出一块,用来固定教学的机床,不过此时只剩下四个固定机床的小坑。上体育课除了练三角倒立,还可以踢足球,上音乐课学唱《茉莉花》,在教学楼南边土坡堆着废弃的半成品零件和卡车车厢等,成为同学们游戏的场所……
搬了新家,父母联系了新学校,并开了转学证明。就在这时,我突然留恋起现在的学校,不想转学了。父母跟我讲住处离学校太远,继续在这里上学不方便。可我拗住了,说不怕累,每天跑家也行。后来父母依了我,说那就试试吧,我于是开始了跑家上学的经历。从五福庵去二一五技校,要经过东仓巷、北肖墙、坝陵南街、小东门街、建设路、北沙河桥、沙河北的土路等,差不多有10里路,去一趟路上要走一个多小时。那时从住处去学校没有公交车,只能步行。每天一大早,我背上书包,带着母亲做的午饭,就沿着这些路出发了。父亲工作不忙时也会骑自行车送我一段,但从西往东一路上坡,骑得很吃力。
时间过得飞快,夏天很快结束了,秋天接着来了,天气开始转凉,白天也慢慢变短了。班主任王老师照顾我每天下午少上一节课,提前离开学校,就这样走回家天也黑了。当时二一五技校还有一部分没有毕业离校的技校生,他们大都住校。班主任就与我父母联系,让我与这些大哥哥们住在一起,并可以在学校食堂上灶,这样就不用辛苦的每天跑家了。于是我就与技校生们成了室友。记得技校宿舍楼在学校东边的高坡上,一间宿舍摆放四五张上下床,我住在冲门一张床的下铺。当时供应的粗粮比例很大,发的饭票分细粮和粗粮,每月供应三两油,吃食堂除了买些大锅菜,主食基本以窝头为主,也有馒头和面食。
冬天宿舍里不是太暖和,寝室门一开一关,靠门的地方会感到更冷一些。记不得住校有多长时间,有一天上课时突然感觉身上滚烫滚烫,发烧了,而且久久不退。班主任知道后让我赶快回家,让家长领着去医院检查。这一查让我住进了医院,治愈出院后我也不能跑校了,只好转学了……记得是1963年春天,我转到了小北门小学。后来父亲去二一五技校给我办退灶手续时,看到我保留的饭票里尽是红色的细粮票,回来直埋怨我不该这样做,粗细粮要合理搭配,缺乏营养更容易把身体弄坏。
前些日子,我途经北河湾时忽然想起上小学时的幼稚举动,就想重走一遍60年前的上学路,回顾一下童年的依稀记忆。我先来到五福庵作为出发点,发现这里的老街巷已完全变了样,西边的多马巷、东边的王家巷名称还在,但过去弯曲的小巷已取直变成宽敞整洁的马路。五福庵则已完全消失,甚至连名称也没有留下。五福庵是2001年被开发商盯上的,当时《太原日报》还做了报道,谁知拆迁后一直等了13年,回迁的老住户们才住进30多层的高楼里。这栋叫“金盛园”的点式回迁楼紧挨着马路,没有院落,连个活动空间也没有。回迁楼的北边就是东仓巷,这是当年跑校时走过的第一条街。
东仓巷西起解放路,东至北肖墙,当年是一条僻静的街巷,行人很少。靠近解放路那片有些老居民院落和一个小饭店,路北有永安路、煤场、干休所、曙光幼儿园、育英学校,挨着北肖墙路北是印刷厂宿舍的院子,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低矮破旧的文殊寺商店。东边路南则是长长的机关单位的砖砌围墙。现在这条路依然那么安静,不过变得靓丽了许多,旧的建筑都为新楼房所取代。变化最大的是路东复建出一个文殊寺,有天王殿、文殊殿、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普贤殿等,特别是重修的大雄宝殿还保留着许多原物,显示着历史的沧桑感。
出东仓巷东口左拐沿北肖墙往北走是个十字路口。上世纪80年代,北肖墙北部这段路被改造成了封闭的“农工贸市场”,搭着顶子,里面摆了许多铁皮柜台和一些铁制小房子,在南端是销售肉禽蛋水果蔬菜副食的摊位,北面好像是经营旧货家具和积压物资的地方。行人和自行车可以穿越这个市场。十字路口东边的城坊东街当时也成了以经营服装鞋帽为主的“轻工市场”,路边摊位一家挨一家,熙熙攘攘,交通受阻,热闹了好一阵子。有顺口溜说“上班的不如摆摊的”。农贸市场直到1999年才被取消。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