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太山
标签:
太原太山旅游 |
分类: 旅游 |
再游太山
太山,意为高大的山,也有说其山形如太也,故得名。太山有龙泉寺,为千年古刹。2008年在龙泉寺附近唐代佛塔遗址发现了地宫及舍利宝函,使这座寺、这座山声名远播。2013年3月,太山龙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5月22日,由克文开车,我们曾慕名结伴游览了太山龙泉寺。寺庙位于距太原20公里的风峪沟,过三孔石桥,迎面是一座牌楼,上写“龙泉寺”三个金字。买门票(当时门票20元,凭老年证可半价)进入景区后,沿林荫路步步登高,石阶边是人造小溪,适因水泵故障临时断流。见龙泉寺山门旁一牌子写有“免费讲解”字样,请一位小伙子为我们担任解说,讲了龙泉寺及地宫出土五重棺椁的一些故事。
我们还参观了唐佛塔地宫展览,里面除图片外,还有依原样复制的铜椁、银椁、金棺等。再前行,看到由临时建筑保护下的佛塔地宫发掘现场。随后我们还游览了钟鼓楼、三大士殿、佛主阁、唐碑、唐槐、唐华严经幢,及龙神祠、龙泉、龙柏等。想找太山的最高点远眺,结果只看到一个陡峭的土坡,爬上去也算是登顶吧。
时隔六年之后,2020年8月4日,景点公交车已经开通,我们又结伴来到太山,发现景区面貌为之一新。看介绍,知太山经综合改造于2019年初完工。放眼四望,树木多了,山更绿了。走过停车场,登记通过因疫情设立的第一道门,左侧有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墙壁醒目标示着景区开放时间、门票价格、自助网络购票方式、门票优惠减免规定及景区平面图。风峪河上原有的三孔石桥已被新的更宽大的石桥取代,站在桥上能看到绿树丛中新修建的龙泉寺塔。石桥边原有牌楼也换成了更高大的景区门,牌匾上蓝底金字“古刹龙泉”十分醒目。
过天王殿,沿新铺就的石阶路上行,陡峭处均有护栏,四周绿植葱茏,径旁溪水淙淙,感觉暑热顿消。石阶旁多处有悬挂于树上的诗牌,书法诗句均为诗人时新老师所写,附有二维码,可以“扫码听唐诗”,在山水间感受唐诗魅力。景区还为游客备有消暑解渴的绿豆汤、酸梅汤和饮用水,让人倍感温馨。前些日子还曾为游客免费提供雪糕,后因故取消。不过这里还保留着免费素食100位,游客可通过扫码预约。为使游客亲自体验汉文化特色,还能免费穿汉服,免费使用拍摄道具等,营造一种时光穿越的场景。
太山龙泉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繁盛时期有上、中、下三寺。目前留存的是下寺的部分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在正院东北的唐碑一通依旧,为唐景云二年(711年)所立。碑石通高6米,碑首盘螭交错,气质纯朴。碑体浑厚,下乘赑屃。经1300多年岁月洗礼,碑体已基本看不到碑文,只余一小部分尚可辨识。龙泉寺内观音堂也是精华之一,位于佛祖阁后平台,是一独特八角形团殿,又称“八角亭”。整个建筑与塑像全部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保存至今也属不易。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唐代佛塔遗址上重建的舍利塔,位于龙泉寺东50米处,显得十分有气势。塔基部分为地宫遗址的保护大厅,分上下两层,下面是唐代佛塔地宫遗址,上面展示着出土的五重棺椁复制品:石函,鎏金铜饰木椁,木胎鎏金铜椁,木胎银椁,金棺。进入展厅要穿上鞋套,沿着参观路线前行,只见四周金碧辉煌,图案装饰均为仿唐风格,使用了黄铜65吨。塔基外墙为黄沙岩装饰,东、西、南门各设置有一对仿唐力士雕塑。在塔基上建有仿唐风格的五层木塔,高有52.45米,还没有对游人开放。
太山景区最大的变化,是在原下院庙宇西边新建了规模很大的仿唐建筑群,形成了一个环形的太山旅游线。这里同样有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天王殿等,还有藏经楼。最受瞩目的是建在太山最高点的“望都阁”,游客登上阁楼,眼界豁然开朗,远眺晋阳大地,别是一番享受。据史料记载,唐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李治偕皇后武则天来到晋阳,曾登临太山一览晋阳全貌。武则天称帝后,设晋阳为北都,其登临过的太山主峰得名望都峰。新建的望都阁一二层分置有弥勒佛像和弥勒菩萨像,而弥勒信仰是盛唐时期由武则天兴起的一股新风潮,她宣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
我们还参观了位于新景区的太山美术馆,里面正展示着“谁是最美丽的人”,通过四个单元讴歌了在抗击疫情中,逆行的白衣天使、不眠不休的建设者、最基层的社区工作者等。在展厅展出的还有太原市漫画艺委会、太山文管所举办的太原漫画家太山采风活动的漫画作品……
(2020年8月8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