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析《萧萧》的悲剧内蕴

(2010-05-27 20:53:19)
标签:

悲剧性

女学生

萧萧

童养媳

湘西

文化

分类: 品茗文学

 《萧萧》讲的是一个发生在湘西的关乎那边山水人情的美丽而又忧愁的故事。善良淳朴的萧萧在她12岁那年成为了别人家的童养媳,当然变相地也就成为了别人家里的童工。她平日里要照顾比她小9岁的丈夫,还要做她力所能及的各种杂事。清淡粗糙的伙食,无休止的繁重的体力活以及婆婆有意无意的折磨都没能阻拦萧萧暴长的机会。将近成人的萧萧后来受长工花狗的诱骗,怀了孩子,这种伤风败俗的事是为人所不齿的,所幸的是她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儿子,才免去了被“沉潭”的惩罚。

 沈从文用他朴实、平淡、柔美的笔调,向我们平和地叙说着一个关于生命、关于爱的故事。

 纵观萧萧的一生,在我看来,她的命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从她被唢呐吹进别人家成为童养媳的那一刻起,悲剧就已经开始了。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她根本没有意识到婚姻的残酷、生活的重压,她的精神世界是一片荒芜的、废弃的原野,所以她显得麻木顺从。萧萧的命运悲剧在于她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嫁作童养媳,被花狗诱骗,生下孩子又被留下,都不是她自己的意志,她的人生是被操纵的被安排的人生。究其根本原因,我认为是萧萧对于她自身独立生命的毫无觉醒的意识。

 当然《萧萧》写的不止是萧萧个人命运的悲剧性,纵览全篇小说,我发现湘西是一个被排除在正统历史之外的,几千年过着原始自足的生活的地方。这就注定了湘西具有珍贵的自然淳朴美和落后愚昧的双重特质。《萧萧》里面众多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性格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的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上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

 但是,他们如此纯朴的天性和看似平静、恬淡、自足的生活也无法掩盖那种悲剧性的命运。尽管沈从文用他如诗如画的语言将那突出的矛盾和悲剧色彩淡化,但是仔细阅读《萧萧》,就会在很多细节中看出悲剧性。

 在《萧萧》中,有好几处都提到了“女学生”。萧萧羡慕女学生的自由,甚至有时做梦也会梦到女学生,说明她渴望自己能像女学生一样自由。但她已经被定格为一个童养媳,她的人生只是为夫家延续香火、做劳力,女学生成为她少女时代的梦,永远都不可能实现,这就充分体现了她命运的悲剧性。

 同样是对看待女学生,农人有着关于她们的种种荒诞不经的传闻,他们对女学生的感情是复杂而有趣的,夹杂着歆羡与轻蔑。从萧萧和那些农人身上看出,湘西人骨子里还保留着一份负气与自弃。他们不懂,也觉得没必要去了解,湘西人生活的这种“常”态暴露出来的弊端,他们毫无意识,这是相当可悲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西湖·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