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味《边城》的真善美

(2010-05-08 21:30:40)
标签:

边城

真善美

醇香

人性

传统美德

分类: 品茗文学

 一条溪,淌了千年,却冲不淡那一份幽柔的情。一首歌,唱了千年,却道不尽那一段缠绵的爱。一个是豪放豁达,一个是美丽温柔,却同是一种相思,一处哀愁,而愁的对面,却是一份割舍不断的手足深情。

  碧溪水清纯而柔韧,茶峒山淳厚而坚定。依山傍水的缘,却是生生世世的宿命一场。唱一夜传情曲,摘一把虎耳草,你,却在梦里流了泪。坍塌的白塔,挡不住坠落的流星。一生的亲情,也随着这一场浊雨落入碧溪远去。

 不曾回来的歌声,是谁为你把灵魂浮起,是谁为你把命运固锁。是这一溪碧水,是这一片翠竹。来来回回的渡船只做着一个梦———找寻那一片温柔的磬香,可终究离不了那摆渡的绳索,只得翘首远方的凶滩,守望一生的迷梦。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体现人性美的一部。然而我想在说《边城》的美之前,应该看到它的真和善。文学既然是一种艺术,那么我想它的真实性并非是很直白的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或情境,而应该是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边城》中体现的真实是超越生活的那种真实,作者给我们勾勒的“世外桃源”,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湘溪小城自然和谐的生命形态,以此来揭示社会生活的目前现状——传统美德受到严重破坏。《边城》隐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浪漫追求是沈从文先生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在忽略其他现实因素的基础上的“以假为真”。《边城》就跟其他文学一样,它求“真”的价值取向是在假定性情境的创造中实现的,在这球“真”的过程中,作品当然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作者的主观认知和诗意性的创造。沈从文正是站在自己对自我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所以《边城》处处流露着他自己的主观想法。比如他构建的故事背景和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局,都是作者主观性突出的创造。同时作者又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来增强它的真实,使其价值取向得到了理想的表现,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边城》在追求“真”的同时,也追求“善”,我想可以从里面的人物来着手谈谈。《边城》里描写的湘西人民是一群淳朴善良、热情助人的人,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这才使美好的道德情操在这里有发扬光大的可能性。翠翠的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天保的慷慨豪爽、大度豁达,傩送的真诚与热心以及外公的倔强、朴实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美好的光辉。作者在字里行间都宣扬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特别以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讴歌湘西人民民风淳朴、心地善良的最原始、最纯洁的道德品质。在读了之后,就会感受到一股力量,一股驱使人们扬善避恶的力量,使人们不自觉地向善靠近,让人自省。

 除了“真”与“善”,《边城》更不缺乏“美”,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纯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正是这不受一点商业文明污染的纯洁之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充满人情味的湘西人,他们是一群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劳动人民,但他们美好的人性和心灵征服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这种由自然美和人情美共同构成的和谐素美的画面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于其中。

《边城》将“真”、“善”、“美”完美统一,是一部极具审美价值的作品,细细品读,就像品一盏香茗,余香不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蜗居》感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