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守望教育》读书摘抄(二)

(2012-12-14 11:48:47)
标签:

守望教育

刘铁芳

读书笔记

教育

分类: 读书笔记

第三辑 教育的人文幽思

尽管现实的个人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特别是生存样式的差异,但每个人生存的底线,就是一个人作为人的生命的尊严,这是没有身份之别的。

康德:人是目的。每个人都不是他人的手段,一个人的存在以实现自身为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他人的权威、喜好、或者逞能。小心地守护每个人做人的尊严,这是不是一切教育成功的秘密,或者说教育之为教育而不是教训只可能的底线?抑或,它就是一个人的社会——而不是猪的城邦——的最后的底线。

如果一个人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之先,之中,总要想着是不是符合健康标准,生活是否还是一种艺术而不是负累,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抑或在此,饮食的“科学”、“健康”本身就是文明世界打造出来的幻象?世界上最长寿的高加索人讲究粗茶淡饭,他们脑瓜子里装的恐怕不是我们所言的“科学”,不过是他们舒心乐意的习惯而已。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打造各种幻象。给少男少女打造潇洒自由众星捧月的明星幻象,给青年男女打造缠绵悱恻死去活来的爱情幻象,给成年男女打造风流倜傥香车宝马的成功幻象,给莘莘学子打造名牌大学出国美梦的求学幻象,给运动员打造冠军的幻象,给乡村打造繁华都市的幻象。也许,现代化就是一个不断地打造社会发展各种幻象的加工厂,抑或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幻象,一个由西方世界率先打造进而传遍全球的一个神话。……当幻象铺天盖地,我们怎样感知我们自身和我们周遭的世界?我们怎样才能触摸到自己真实的脉搏?每个人都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地被抛进林林总总的公众幻象之中,各种幻象又不知不觉、有意无意的成了套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个体幻象,把我们与世界隔离开来,进而取代我们原有的朴素的感知方式,然后我们逐渐忘了我们曾经是谁,忘了我们朴素的感觉。

尽管我们整日言称无私利他,强调个人对他人的义务和责任,但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却无时不指向自我。

任何教育都旨在在“知识的世界”中引导个体获得知识、开启智慧、拓展个人的心智视野,在“生活的世界”中启迪、培养个体的生活感受力,增进、丰富个人之为人的生活体验,达到“知识的世界”与“生活的世界”的融合,使个体完整的人格得以生成与完善。

科学主义的教学观把教学的过程视为以认知为中心的、知情意行的直线流程,强调教学目标的规范性、明晰性,强调教学过程的可控性、可预见性,教学结果的可及时检测性,教学过程就成了按照科学的理路如何有效地达到预定目标的手段,教学过程可以在我们的设计中成为高校有序的模式化的操作流程。机械的人文主义教学观,打破了单一的知识授受的过程,强调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单一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多样的教学目标,并且一一按原来的方式有条不紊地纳入其教学设计之中,把游戏的、情感的、愉悦的活动添加到传统的教学活动之中,显然他们组织的思路还是一种科学主义的思路。

当我们呼吁教育向人的“生活的世界”回归,要关注人的生命之时,一个基本的追求就是要把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当作活生生的人看待,就是要把掩藏在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背后的那真实的人性之趣味在真实教育教学情境中凸显出来,让师生双方不至于成为带着厚重的面具而相互疏离的教与学的机器人,而是有着人格旨趣的、开放的、活泼的现代人。

鲁迅:以往的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去推的时候,好像这椅子挺可恨,一夺到手,就觉得是宝贝了,而同时也自觉了自己正和这“旧的”一气。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是大历史,缺少细节的历史。没有细节的历史是“无人”的历史,没有那与社会、与历史、与自我发生着丰富纠缠的人,人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的规一化了的标签、符号,成了一个个的“(人)物”。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入口处留下校训:你们到这里来的惟一目的就是学会过有目的的生活。

美国亚特兰大城附近多尔顿小镇的布鲁克伍德小学校长汤姆.巴特勒说:在我们学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是高贵和有价值的人。我们力争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反映这一理想。我们试图提供一种十分适合孩子的环境,在这里孩子受到尊重,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

 

第四辑 重温经典

教师成长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技术不断娴熟的过程,也不仅是把教育教学技术逐渐变成了教育教学艺术的过程,这其中更主要地包含着的内容,或者说教师成长的关键,乃在于个体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即个体是否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者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来自个体对教育的真实悟知。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非它,乃是心灵的转向。在柏拉图看来,教育就是引导人们超越于日常感觉世界之上,去追求那真知的世界,追求那使灵魂得以安宁的“至善”的境界,这奠定了古典人文教育关注人的心灵美善的基本精神。

19世纪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真正的教育目的应放在人的生活的实际需要上,“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强调教育应观照人的实际生活的需要,他把科学和技术性知识引入学校课程,并认为,在教育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从而奠定科学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核心位置。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从而坚决地抵制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技术化、机械化对人的心灵的贬抑与压制,反对教育把人变成训练的机器,力主教育乃人的灵魂的教育,试图让现代教育重新恢复到对人的心灵与人格精神的关照。

蔡元培: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强调教育的独立,“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波兰尼:知识是有人性的。 知识是一种信念,一种寄托。只是中有人类热情洋溢的奉献和无处不在的参与,并且这种参与和奉献、这种信念和寄托铸就的个人知识是为人类知识中根本性的东西。

规范伦理一般具有对于个体的直接规范性和威权性控制,与之相比,叙事伦理对人的规范与控制是无力的,甚至是无意的——它无意于向你作某种神圣的道德宣教,它只是一心一意地叙述它的伦理故事经纬,它在意的乃是故事的完整性和故事深处的细微的生命痕迹,它在意的只是让故事成为故事,成为娓娓动人的叙述——正是因为它的无力和无意,叙述伦理才带着生命伦理的浅浅印痕,走进说者与听者的生命空间,去唤起另一个生命世界之中的伦理冲撞,勾起另一个生命与伦理的血肉相连。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国家的根本在于个人,个人的根本在于心灵。尽管我们身边的世界并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乌托邦不可能君临于世,但我们可以凭借个人内心的仰望而使理想世界见证于个体的心灵,从而提升个体在世的生存境界。

 

第五辑 教化的困惑

我主张道德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当代社会中应突出规则意识,突出道德的底线,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对正义、正当的理解,堂堂正正做人,而不是以过高的道德目标来规范学生。

形式正义是实质正义的保障和条件,没有形式正义做保障,实质正义只能是暂时的,甚至只能是少数人的正义。对于知识人而言,维护“道义”的规则远比维护我们心中的“道义”更为重要。

忏悔乃是微茫个体以卑微之躯去贴近宽厚的大地,以虔敬之心穿过自身的光辉与荣耀,以朴素之质去挖掘心底那隐秘的污垢之所,在无须任何外力强迫之中,把它们如其所是地一一彰显出来。

惟其回到个体生活世界,道德及其教育才充满着人间温情,才成为属人的精神家园,而不是奴役人地桎梏;惟其引领个体生活,超越个体生活,道德及其教育才把人与人,个人与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每个人因为他人与世界的共在而越来越多地获致丰盈的幸福生活之无限可能。

当孩子们过早地认识、接受到世界的凶险、残暴的另一面,他们被强迫接受太多他们这个年龄阶段难以承受的世界,哪怕这个事件是多么伟大,他们的心灵就可能会多增加一份负担,多一份早熟,他们童年的幸福生活实际上就少了一分可能。

一个社会,一种教育,如果总是以倡导人的献身作为基本理念,这个社会,这种教育,一定有什么问题,可能是不太正常的。

游戏是人类的本能与特权,给孩子们设立一个“游戏节,有利于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能力,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利于他们对人生产生健康乐观的态度——而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和素质,将决定孩子们未来事业的成败和生活的苦乐。——余杰《我们为什么不会游戏》

小学语文教育至少应该首先是优美的、活泼的、生气盎然的语言文本,而不是标准的伦理范本,毕竟我们还有思想品德教材系列。让孩子们翻开语文书一看,大都是从成人世界出发对儿童摆出的各种规范、道理,极少有能体现儿童视角、张扬儿童个性的趣味性课文,哪能真正在语文教育种培养一个人童年阅读的兴趣来呢?

韩少功:“唯有语言可以从历史的深处延伸而来,成为民族最后的指纹,最后的遗产。”民族语言或许是我们进入现代或者后现代社会作为民族性的最后的标志。

过早地以伦理取代童趣成为语文教育的中心,让孩子们在这种以成人世界伦理参照为基本标准而精心设定的伦理规范为重心,而不是以儿童个性、趣味的张样为重心的阅读中成长,再加上我们从小就对他们进行得各种正儿八经的规范训练,诸如听课时把手放到背后,上课不准随意发言,不准有小动作等等,我们培养出来的一代又一代,除了刻骨铭心的听话者人格,我们还能更多的期待什么?

话语的渗透 成为社会对个体施与的最基本的控制形式。

现代社会的控制形式则越多地转向了软性的话语控制,从小开始,就给个体以符合社会要求的话语渗透,从而逐渐地支配个体思考与行为的方式,并把这种支配变成个体血脉之中的潜在意识,等个体长大成人,要全然超越这种年少以来积久形成的潜意识,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如果说人被社会化得过程,就是人的存在被格式化的过程,人的格式化主要就是通过话语控制来完成的。

当我们在教育中,从小就被灌输惟有国家、民族、社会、集体,才是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根源,个人是无足轻重的;从小就学会要听话,听老师的话,听大人的话;从小就被告知只能说老师允许的话,符合标准答案的话;个性是不重要的;性的话语的缺席与性意识的被抑制、阻隔……久而久之,我们就在这种听话的话语空间中变得麻木,即使我们可以用更多的后来培育起来的激情和智慧去创造、超越先前自我,但骨子里沉淀起来的那种听话意识、中规中矩,总会成为我们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生存姿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