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片段教学思考:问题的指向性与开放性

(2012-05-02 21:55:27)
标签:

问题的指向性

开放性

正问

反问

直问

曲问

教育

分类: 教学反思

片段教学《日月潭》,老师导入时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提问学生:衡山上有什么?目的是引入“名胜古迹”日月潭的讲述。

对于该问题,我觉不妥,毕竟“衡山上有什么”问题范围太大,说树、人、庙、动物似乎都可以,无从作答。而且从导入时间安排上,最好是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快速进入教学内容,因此提出异议,认为提问时要尽量做到指向性明确,有针对性。因此,可以换问:衡山上有什么名胜古迹?待学生回答“南岳大庙”后,引入“我国省份都有自己的名胜古迹”。 

第二节课上,学生和我讨论,并提出异议,认为他问题的设计只是想让学生思维更为开阔,问题可以有开放性。而且学生答什么都可以,不一定要强求,这样听来倒也有一番道理。

不过从片段教学的导入来看,时间安排上不能太长,这是其一,其二是导入部分问题的设计可以有开放性,但一定紧扣教学内容,不要迂回盘旋太多,影响教学中心的突出,其三问题的开放性以问题的明确性为前提。比如这个问题可以说:衡山上有什么名胜古迹呢?那么指向性就非常明确,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回答可以开放,比如可以回答南岳大庙,也可以说大佛,玉版桥、忠烈祠、南天门、方广寺等等。

当然这些是从严格的传统课堂的教学程序来考量的,如果放开思维,不论预设与生成的情况,先撒开了让思维彻底放开,最后能收回即可。于是,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似乎也未尝不可。

但是,从课堂的有效度来看,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程序和设计来看,问题的设计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明确,忌随意发问。仔细听一些老师的课堂,经常会听到: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好吗?可以吗?对吗?诸如此类没有目的的发问。问题设计时一定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学生只需要动脚指头就能回答的问题,不如不问。

2.难易适度,忌太易或过难。太容易学生觉得没意思,太难又超过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问题设计时,很多时候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若是太易,不如不问,或者加大难度;如果问题确实难度过大,那么可以考虑将问题拆分成多个问题,一步步引导,直至较难问题的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比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但是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提问:“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样问难度太大,抓不着要领。可以进行分解,先提问:他真是个罪人吗?学生从这个问题中能获得启发,联系上下文思考:明明不是罪人,为什么要说自己是罪人呢?然后教师再相机点拨:作者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通过问题的分解就能较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3.问问题形式和角度可多样化,忌单一呆板。问问题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有直问、曲问、正问、反问等。例如《愚公移山》,文中有一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该如何让学生掌握“孀妻”与“遗男”这两个生词呢?这时,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这样问: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理解 “孀妻”与“遗男”各是什么意思?但这样问的效果往往却比不上“曲问”。特级教师钱梦龙这样问学生:“这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去移山他的爸爸同意吗?”学生们都笑着回答:“他没有爸爸啊。”这么一问,学生们都在笑声中记住了:“遗男”的意思就是这孩子没有父亲。

4.问题的指向性和开放性的结合。指向性指提问的目标明确,指向清晰,要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开放性主要是指提问要能够为学生引路,提供学生广阔思考的线索。以我看来,指向性应是开放性的前提,如果没有指向性作基础,追求开放不利于教学效率的达成;只注意指向性而没有开放性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应该说两者最好能有机融合,而以指向性为前提。有个笑话,说的是教师想让学生说出天花板,于是问学生,你头上是什么?答曰:头发。老师续问:头发上是什么?答曰:帽子。老师不耐烦了,接着问:那帽子上呢?学生见老师有愠色,紧张起来,一摸帽子,答曰:是昨晚老鼠咬的窟窿。当然这纯粹是一笑话,但是却值得玩味的是,提问者一定注意问题的指向性必须明确。不过,在特定的教学场合,指向性不见得那么重要,比如我的目的只是在于训练想象思维和发散思维,那么问题提出时我更多关注怎样才可以更有开放性,而鲜去关注指向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