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管理学院校庆漫记
标签:
孟中伟北京gb2312北航管理学院杂谈 |
2011年10月22日,周六,是北航管理学院举行55周年校庆庆典的日子。我和老伴都是管理学院前身——航空企业管理专业成立六周年时,即1962年入校的校友。入校前,这个专业曾停招两年,因此我们应当是这个专业的第五届毕业生,也是北航的第十一届毕业生,资格可谓老矣!
http://s4/middle/67aab5a8tb0650d01d763&690
▲北航苏联专家楼,“文革”中曾是“红武连”办事处。
http://s6/middle/67aab5a8tb0650ecc7a85&690
▲从北航招待所到接待餐厅的过街天桥。
http://s6/middle/67aab5a8tb0651128ba35&690
▲北航教学区大门。当年,我们无数次地进出这里。现在是女保安站岗,那时是解放军站岗。
http://s14/middle/67aab5a8tb06512c5312d&690
▲北航的小绿园。
http://s2/middle/67aab5a8tb06514baedd1&690
▲这就是北航的16号学生宿舍,当年,我们就住在照片左侧的二楼的把角。
管理学院校庆的消息是纪民转告的,此前我一点儿也不知道,尽管北航网站早已发布了消息,可我很少浏览校网。纪民也是突然接到了一位名叫王天歌的志愿者的电话才知道的,在津的八位同学中,能前往赴会的也只有李秀山、纪卓媛和我三人。
校庆那天,我们见到了王天歌,一位戴着眼镜的大二女生,负责联系2951班。北京的葛新民也接到了她的电话,于是就有了张家口的梁列建、西安的宋来升、石家庄的张子诚、北京的孟中伟、修学敏和他六位同学参加校庆。来升得到消息时,手里已攥着22日由北京回西安的票,为参加校庆,他毅然退票,可见对母校和同学的感情至深!
应当说,在参加这次校庆的九位同学中,除了孟中伟之外,都是北航校庆的“铁杆粉丝”,基本上是不拉趟。展望未来,回北航参加校庆还有两次机会或可能。一次是明年的北航60周年大庆,也是我们入校50周年纪念年,届时我是69岁。一次是2016年的北航管理学院60周年校庆,届时我是73岁,正好是俗话说的那个“槛儿”(因民间皆以虚岁论年龄,那么这个“槛儿”就过了。)。如果生命延续,身体尚健,班里组织,我争取两次都参加。
其实,还有一次机会,就是2017年,我们毕业50周年纪念,也是北航校庆65周年庆典。按着北航校庆的习惯,届时我们将是北航校庆的“主角儿”之一,凡毕业年代的末位逢7者,如57、67、77、87、97等都是“主角儿”。那时,不知有没有人组织29大班的毕业50周年的纪念活动?这也是大班同学相互见面的最后一次机会。大班长张自立在天津,按理说,组织这次活动的重任义不容辞地落在他的肩上,但是,届时他是75岁,健康状况能否允许?未可知也。有机会见到他,可以提一提,建议他提前与几个小班的班长们沟通一下,几个人共同操办,不知他是否有此闲情逸致?我看,也难。
据党新民说,他们2921班逢7就组织大的毕业纪念活动,由北京的王鑫岩和烟台的王爱生出面组织,每次换一个有同学居住的地方,比如2017年将去成都。
北航年年10月25日举行校庆,今年是59周年小庆,也是61、71、81、91年毕业生的大庆。61年的毕业生从全国各地来了四十几位汇聚一堂,庆祝毕业50周年,校招待所里住满了他们的人。其中,有就我的两位兰州135厂厂友——北京的朱乃铉和湖北的熊女士前来参加,他们都带来了自己的老伴。朱乃铉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22日在接待餐厅吃早点时碰到了他们夫妇(他的老伴孙若琴也是135厂厂友),他说这次聚会安排了五天的活动,包括参观、座谈、娱乐和旅游等。他还为我们照了相,当时显得很激动。
http://s4/middle/67aab5a8t780a1c36c843&690
▲宋来升、孟中伟和张子诚三友合影。
这次见到孟中伟是个意外,自打毕业分手就再没有见过,屈指算来已有43年。在北航体育馆参加庆典时,葛新民问我,“学良,你看那位是谁?”,我顺着他的指向仔细端详了良久,不知其为何人?只见他身着一件带帽子的大红色夹克衫。一头浓密的灰白头发,一张棱角分明的“国字脸”上挂着浓浓的络腮胡须,浓眉秀眼里透露出一股“硬汉”的气质。我想,他是管理专业教研室的哪位老师?不像。抑或是大班的哪位同学?也不像。我就是没想起来他就是同窗孟中伟!可见他的变化之大,或我的眼力之拙。
中伟小我一岁,与子诚同为北京八中的同学,彼此关系紧密,两人都曾是北航广播站的播音员。中伟过去给我的印象是有点“蔫儿”,不大爱说话。现在给我的印象是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俨然换了一个人似的。后来在座谈时,他介绍了自己毕业后的经历:1968年被迫改行(不知为甚?)分配到了锦西化工厂(与赵赤军为厂友),1973年调到了燕山石化,后又调到了建行总行,国家计委,最后落户在了华能,直至退休。他的一生多有贵人相助,一直在上层机关之间调动,工作轻松,待遇上乘,国内外遍走。
年轻时中伟也是一表人才,据说在锦西时不乏追求者,但直到回京,才动了婚念,那时已三十出头,真大丈夫也!中伟的独生女儿,今年刚刚三十出头,落户在了德国,中伟夫妻俩就成了空巢老人。现在空巢老人何其多,尤其在高知中,我的同学中就不乏其人,比如,魏福琨的独生女儿落户在了加拿大,据说夫妻俩也随之定居加国;葛新民的一儿一女落户在了美国,他们夫妻俩年年过着在中美之间飞来飞去的生活。
http://s8/middle/67aab5a8t780a1cac3437&690
▲北航管理学院55周年庆祝大会会场。
庆典大会9:30开始,照例是院校各级领导、友校代表和新老校友代表讲话。工信部前部长、全国政协经委会副主任李毅中先生(经管学院的兼职教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左鸣先生(经管学院的兼职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金鹏先生和党委书记胡林云先生、北航管理学院院长王惠文女士和党委书记刘志新先生、管理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夏国平先生等在主席台上就坐。
夏国平先生曾在天津津翔电梯厂特设科工作过几年,当是我的厂友,但当时不熟。他是安徽天长人,今年65岁(1946年)。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81年在天大“系统工程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2年到北航任教。1998~2003年担任北航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全院工作。曾作为访问学者和合作者两度赴美等国,发表论文100多篇,学术上卓有建树,是博导,现在仍在工作。他对于津翔电梯厂情有独钟,这次见到他,还说什么时候去津翔电梯厂的旧址转一转。津翔电梯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黄了,如今设备卖了,厂房空了,人都走了,只留下荒草一片,惨不忍睹,看了让人淹心。所以,我劝夏院长还是不去为好,还是保留曾经的对津翔电梯厂的美好印象吧!
大会进行了半个小时,之后,在新主楼A座,也就是管理学院的新址(旧址改为北航人文学院,或叫社会管理学院),安排了四场学术报告会。我们九位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在A座1040教室举行了座谈,在场的还有7951班(1957年入学,只招了一个班)的三位学兄。我们班同学都熟悉的陶博先生就是这个班的学生,他曾在我们入学后的“专业教育课”上,为我们“端正思想,热爱专业”而现身说法,据说他后来离开了航空工业,落户在了南京。国防科工委原主任刘积斌也是这个班的学生。
http://s10/middle/67aab5a8tb065232e2bd9&690
▲宋来升、纪卓媛、杨学良、梁列建和李秀山五友合影。
座谈时,我提议大家交流一下自上次校庆后同学们新的信息,响应者寡,只有我和中伟说话。学敏提议研究一下明年如何组织和安排2951班同学参加北航60周年大庆之事,竟没人响应。来升顺便提到,某年列建要组织大家去他从业的公司葡萄园游玩而未果一事,于是大家倒来了兴趣。列建虽早已不在葡萄园工作了,但还是一口承诺,明年9月份组织大家去八达岭外的葡萄园,包吃包住包交通,一片热忱,感人至深!学敏提出了费用实行“赞助”制,并带头捐1千,但大家还是主张实行“AA”制。新民几次叮嘱列建“不要勉强!”,此话甚对。列建毕竟不是老板,如今又不在葡萄园,这“三包”费用可不小,我看此事难成。即使成行,去者寥寥,我估计充其量也就是京津冀三地的七八位吧?子诚主张大家聊聊养生保健方面的事,他介绍了自己坚持多年的两个方法:一个是深呼吸;一个是下屈膝上伸臂。新民明年又要去美国了,很可能既参加不了葡萄园活动,也参加不了校庆。其母今年年初去世,享年100岁,去世前有预感,病了一个月就走了,真是“病得晚,走得快”,自己少痛苦,儿女少麻烦。以前就听新民说过,其母在耄耋之后,依然耳聪目明,生活自理,天天打牌,真是难得啊!
在招待餐厅用过自助餐之后,大约一点多钟,大家依依惜别。
http://s5/middle/67aab5a8tb0652706b894&690
▲来子笑的多么开心!列建被笑懵了。
http://s8/middle/67aab5a8tb06528a52be7&690
▲不知秀山在白虎什么?三位被吸引住。
会前会后,见到了几位老师。
关鹏老师今年79岁(1932年),依然思维敏捷,身体健硕。我们在校时,他是九系的干部,1985年至1992年(退休)期间曾任北航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
http://s4/middle/67aab5a8tb0652cf49733&690
▲陈一青老师已82岁,哪里像?
陈一青老师今年82岁(1929年),风采不减当年,貌相和举止完全不像一位耄耋老人。他曾于1952~1957年在莫斯科经济学院学习,毕业后到北航五系501教研室任副主任。五系是航空工程经济系,成立于1956年9月,撤销于1960年12月,共招收了四届六个班的学生。五系撤销后,501教研室划归九系(航空工程制造工艺系),改代号为910,陈一青任主任(冯允成任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1978年恢复重建管理专业,成立了701教研室,陈一青任主任(冯允成、陈良猷任副主任,孙巩任党支部书记)。1981~1986年八系(航空工业系统工程系)存在期间,陈一青曾担任了五年的系副主任,1985年调离北航。
http://s7/middle/67aab5a8tb0652ee03f36&690
▲八友与孙巩老师、韩月娥老师伉俪合影留念。秀山在跟摄像的我喊!
孙巩和韩月娥老师是一对伉俪。孙巩老师今年74岁(1937年),面貌依旧,不显老态。1981年成立八系时,孙巩曾担任系副主任,直至1986年调到郑州航院(前身为郑州航校)担任院长。在他郑州任职期间,我曾经去郑州参加全国小百货商品展销会,到学校里找过他,也算是多了一次与他交往的机会。他是1961年的北航毕业生,见他在会前会后领着一帮同学到处照相,忙的不亦乐乎,显然他是年级活动的组织者。
http://s1/middle/67aab5a8tb06532e5a030&690
▲前排:纪卓媛、夏国平、陈一青、杜端甫、李秀山、魏挹湘、张国钧。
后排:杨学良、葛新民、宋来升、梁列建、孟中伟、张子诚、修学敏。
http://s11/middle/67aab5a8tb0657a8f965a&690
▲谁知道,自左至右的第四位女老师是哪位?
杜端甫老师今年76岁(1935年),已是一副老态,显得比陈一青老师还老。他曾是1959~1960年北航《国家科委“运筹学”课题组》的成员,也是北航教授“运筹学”的少数老师之一。数学家华罗庚老先生曾经在全国推广过应用数学,其中好像包括这门学问。在1968~1977年北航经济管理专业停办期间,杜老师曾被下放到了天津井冈山机械厂劳动了三年,后来又回到了北航。他在井冈山机械厂工作期间,我还没有调到该厂,所以我和杜老师是不曾谋面的厂友。每次见到杜老师,他都会提到在井冈山的那段岁月。
由运筹学,我想到了《数理统计与概率论》,这门功课也很难学,课听不懂,书看不懂,考试时,许多同学不及格。现如今,只记得“在布袋里摸彩色球,求概率”的命题,其它都还给了老师。概率论在当时肯定是一门新兴的实用数学分支,老师也是边学习,边教学,老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全在情理之中。
张国钧老师是上海人,陈良猷的夫人。当年活泼的像个小姑娘的美好形象已被一副老态所替代,牙掉了多半口,面容憔悴,完全变了一个人。
魏挹湘老师,在校时就不大熟。照片上还有一位女老师,不知其为何人?
北航变小了,部分土地被外单位侵占,现在除了路就是楼,显得很拥挤。教学区的主楼和几栋副楼、专家楼、4、13、15、16号学生宿舍,俱乐部附近的几栋教师楼依在,让老校友们见物思情,还能依稀回忆起往事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