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会接过有色金属的接力棒

(2010-09-08 16:56:44)
标签:

2700

财经

冲高

大盘

反弹

股票

金鸿

热点

上涨

上证

下跌

震荡

指数

受外围股市及大宗商品价格的走低影响周三两市低开,上证低开近11点开盘,正如金鸿早盘预估的那样两市全天维持震荡调整格局。周三A股市场板块间分化明显,有色金属呈现强势上扬格局,银监会正在讨论今年年末商业银行按照减值准备对贷款总额2.5%的比例计提拨备,受此影响银行、地产承受较重沽压。今日上证综指开2687.71,低2674.32,高2695.84,收2695.29,成交额1309亿,跌3.07点,跌幅0.11%;深圳成指开11631.58,低11579.63,高11729.82,收11722.78点,成交额1201亿,涨40.08点,涨幅0.34%。

亚太主要股市9月8日全线收跌,日经225指数报9024.6点,下跌201.4点,跌幅2.18%。亚太其他主要股市方面,韩国综合指数收报1779.22点,下跌8.52点,跌幅0.48%。台湾加权指数收报7851.31点,下跌33.09点,跌幅0.42%。澳交所普通股指数收报4578.3点,下跌34.7点,跌幅0.75%。

今年的中秋、国庆是有史以来最长公假,大消费概念有机会再度爆发。在消费升级和黄金假的背景下,商业零售、旅游及其相关受益行业酒店、食品饮料等将迎来一个经营旺季,而房地产、家电、奢侈品行业也将分享今年此次超级长假的盛宴。二三线蓝筹在经过钢铁、有色板块的上扬后,除了消费板块,房地产板块近期或有交易性机会,从估值情况来看,房地产股在市场众行业中估值偏低。短期之内,地产股在前期低点构筑底部的可能性较大,为短、中线投资与操作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在品种选择上,建议优选具备重组题材或者受益区域振兴的二、三线房地产股。

 

资金流向

9月7日资金流出30.62亿。其中流入板块前5名:交通工具1.13亿,农林牧渔1.02亿,计算机0.77亿,有色金属0.49亿,造纸印刷0.35亿。流出板块前5名:券商3.04亿,电子信息2.78亿,房地产2.75亿,煤炭石油2.38亿,酿酒食品2.24亿。

 

热点及个股点评

周三盘面围绕有色金属、新能源、节能以及钾肥概念展开,下午稀土永磁板块涨幅扩大。工信部“拉闸限电”的节能硬举措助推资源和化工板块上扬。受益于稀土产业重组规划的广晟有色、包钢稀土、五矿发展全部涨停。江西铜业的大涨带动其认购权证涨幅超过11%,其最后交易日为9月21日。稀有金属板块的贵研铂业、云南锗业下午涨停受外盘黄金创出新高刺激,黄金股周三表现强势,辰州矿业涨幅超过7%。下午重组概念股也表现出强势,未来可能整合下属两家上市公司的太极集团表现强势,另外重组题材广陆数测涨停,该股在09年末终止了广西有色借壳重组的筹划。化工板块主营磷肥的东华科技下午涨停,磷肥海外需求旺盛价格呈上涨趋势,近期必和必拓收购加钾导致盐湖集团、盐湖钾肥等钾肥概念个股大幅上扬。

 

技术面

上证日线,周三低开破低并留下实体缺口,收出倒锤头,虽然高点不过低点破,但是在5日线附近有一定支撑。近3笔k线形成夜星反转形态,但是由于周一的高空缺口没有补掉,不封闭此缺口,则调整级别为短周期的可能性大。指标上,股指仍处于多空指标BBI之上,表明多头控盘;K值处于轧空档80以上,若周四能收在2691之上KD指标不会向下勾头。

时间上,周四是一个时间结点,注意大盘方向性选择。

http://s9/middle/67a94614t8fbbb6795348&690

上证60分钟,最后三笔k线形成两阳一阴的多头战车,下一笔k线继续收阳概率极大,只要突破2698那么就会形成短周期的一个止跌动作,即短期再破2674的可能性就极低了。若不过2698,下档防守在2674,若破2674则会再杀一段,那么2704-2674的下跌则为A或1浪下跌,后续至少要完成C浪下跌。指标上,今天的调整K值未破50,表明多头防守有力;DIF和DEA粘合,表明即将面临短周期的方向选择。

自从金鸿开博后,所分析行情走势非常准确,具有一定前瞻性,欢迎有任何疑问的朋友通过发送纸条给我留言,每日我将抽出30分钟回复各位问题。朋友们可以点击左侧加关注按钮,这样一旦有新文章系统将自动提示读者,不便之处暂请朋友们谅解,再次感谢大家对金鸿博客的关注和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