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靖远游子
靖远游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05
  • 关注人气:1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作品中第二人称作用摭谈

(2010-05-10 21:06:18)
标签:

高考

第二人称

试题

现代文阅读

教育

分类: 中考语文

                    文学作品中第二人称作用摭谈

                                     何汉先

摘  要:分析近年语文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第二人称作用的分析试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然而,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阅读材料不断变换,这就使不少学生面临第二人称作用题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凭感觉,任意作答。因此,简单地归纳其规律,以便指导学生准确解答类似试题。

 

【例】2000 年全国卷 《长城》(18)(⑤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⑥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qīn山势高峻,高险】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⑦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4)【(1)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直接向长城抒怀。】

【例】199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6-30.(20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青菜 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

    30、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1分)  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2分) 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它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举一例简要说明)(3分)

【答案】第一问:第二人称;第二问:作用——①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②在本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问:〔例〕“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分析略)

评分标准:人称1分;作用2分,答出一点得1分;第三问举例恰当得1分,对例子分析得当酌情给12分。

所选例句不限,〔例〕“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作用可从如下两个角度去说①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②在本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例】2002北京《一片树叶》

20、最后一段⑨“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最后一段中""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

 

2014太原市试题:选文的“你”和前文的“你”各指什么?运用第二人称有什么作用?

【答案】②—⑧中的“你”指的是“嫩芽”(第②段),第⑨段则指的是“读者”。②—⑧中的“你”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的位置,表达了对树叶的喜爱赞美之情。第⑨段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全文用“你”,把树叶拟人化,拉近了距离,便于交流,便于抒情。

【例】2006辽宁《杨柳》

⑤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

【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

【例子】2004《痛哭和珍》(石评梅)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B. 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答案】答案B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