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合一,拍什么就去哪里,已是很多影友出行创作的方针。一次成功、深入的外出创作,离不开拍摄前精心的计划和充分准备。
天时地利——时节选择与行程安排
“说走就走的旅行”听起来虽然十分浪漫惬意,但如果当你背着沉重’而昂贵的摄影器材存陌生的山村中寻找食宿时,怕是很难再体会出这分浪漫了。因此,存确定了拍摄选题之后,便应开始对出行时间及路线方式进行一个科学的规划安排。
首先,在出行创作的时间选择上应该有一个综合的考量。一是气候方面,针对一些偏远地区复杂天气情况,除非特殊拍摄需要,应尽量避开雨季气候条件复杂的时节,选择气候相对稳定、温和的季节进行拍摄,以减少创作过程中的阻碍与危险;二是社会方面,例如一些少数民族节庆的拍摄计划,应充分了解当地的风俗,知晓拍摄的时宜禁忌。而对于一些大型的节庆活动及热门景点,则更应实时关注相关的政策信息,对可能出现的交通拥堵、访问限制等做好应对准备。例如今年4月24日西藏旅游部门发出了拉萨不对外办理阿里地区边防证的通知,因此国内影友如希望前往阿里地区拍摄的话,就需出发前在家乡提前办理好,避免行程受阻。
其次,在拍摄行程的安排上,针对具体的题材做到“因地制宜”。对于某一确定地域的拍摄题材,可以将具体路线、交通方式、食宿选择等.在出发前就做好安排,从而在拍摄中可以将大部分精力都留给创作,不用为琐碎的行程安排耗费精力;而对于跨度较大、涉及地域较广的拍摄题材,创作计划则很难做到详尽而精确,因此针对这类题材的行程安排可能涉及区域的交通、食宿等信息的大量了解、搜集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具体行程中即使稍有出入也能灵活调整,轻松应对。
知己知彼——拍摄对象的了解与沟通
纪实摄影拍摄中或多或少都免不’了要与人打交道,而在一些以具体人物或特定人群为题材的作品中,与拍摄对象的沟通交流程度往往能直接影响最后作品的呈现与质量。因此在实际拍摄之前,应先对即将接触到的对象有个大体的了解,先在感性层面留有印象,这样在之后的接触沟通中也能减少陌生感,迅速进入状态,正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对被摄者的了解与认识中,作品的内涵也在一点点明晰深入。
另外,即使是没有具体人物出现的题材类型,也应该对拍摄地域的民风、习俗做好功课,这样“入乡随俗”之后,才能顺利而高效的进行拍摄。
粮草先行——器材与装备的选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说摄影创作绝非器材的比拼,但一套实用可靠的装备仍是创作的必要保障。存对摄影器材的准备当中,应要注意这样两点。
首先是应根据每次具体的题材有针对性的选择器材,求精而不要求全。经常有影友在外拍摄背上满满一包器材,拍不了几张便匆匆更换镜头。如此不但徒耗时间精力,实际上也体现出拍摄者在创作理念上的不成熟与创作方法上的投机性。其实对于类似画幅、介质、焦段等这些器材相关的问题,在构思、准备一个专题时就应结合专题的内容进行思考,如此方能确保作品形神兼备统一,不会因为不恰当、不充分的表现方法而阻碍、主题的阐释。
其次,针对器材的保护与备用也·相当值得注意。一个摄影专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跨度往往较大,一路上可能会遇到很多突发的问题与状况,这对器材的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现今的数字相机因为大量电子元件的加入,在面对高温、低温、磁场、磕碰等特殊情况时相较纯机械的传统相机会显得更为娇贵一些。因此;除了注意做好机器的防护措施之外,在主力的器材之外再有意识地准备一套.备机以应对一些意外情况就显得极为必要。
最后,除了摄影装备的准备之外,根据具体拍摄的地域特点,也应注意因地制宜的带上一些“小道具”,“
例如头灯、防潮垫、驱蚊水,等等,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在特定的地域往往能成为救命稻草。而这种信息往往较为零散琐碎,自己搜集费时费力,因此不妨可以去一些户外爱好者的论坛与网站中搜寻一番,相信从妒“他山之石”中会大有收获。
有备无患—一应急预案与措施
你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任何计划与准备都很难做到毫无疏漏, 因此一些紧急情况下的预案与措施也极为必要。例如可以准备一个小的防水袋,里面放入重要联系人的联络方式、核心证件的复印件、少量的现金等,之后将这个防水袋贴身携带,这样即使装备遗失或被窃,也不至于会束手无策。
出行拍摄辛苦且充满未知,而细致科学的准备则可以极大程度纾菇去少其中的困难与阻碍。细致的经验心得则需要自己在实际的创作中去总结积累。科学准备,细致筹划,相信大家都能顺利、出色的完成自己的专题创作。
张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