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印度,映入人们脑海中的除了地标性建筑泰姬陵、穿纱丽的妇女和又唱又跳的印度电影之外,咖喱成了从味觉上感知印度的一种重要媒介。
咖喱”一词来源于坦米尔语,是“许多的香料加在一起煮”的意思。咖喱的种类很多,有红、青、黄、白之别;食用咖喱的国家也很多,包括印度、斯里兰卡、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越南等。
人们普遍认为,印度就是产咖喱的大国。印度可说是咖喱的鼻祖,地道的印度咖喱会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黄姜粉、洋葱和辣椒等香料调配而成,由于用料重,加上少以椰浆来减轻辣味,所以正宗的印度咖喱辣度强烈兼浓郁。事实上,走遍印度,其实找不出“咖喱鸡”、“咖喱牛肉”、“咖喱蟹”这样的菜,“咖喱”是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因分不清印度香料的种类笼而统称的一种叫法。据考证,印度饭分干湿两大类,在印地-乌尔都文中干的发音“苏希”,湿的发音“塔利”,可能英国人把湿的黏黏糊糊的东西皆译为“咖喱”。
在印度这几天,我们就是硬着头皮吃这些黏黏糊糊的东西。好不容易要求做了顿中餐,没想到比咖喱饭还难吃!不过,星级酒店的餐厅还很干净。 


这一排锅装的就是加工好的咖喱。





搭配咖哩的主食,随着地方所盛产农作物的不同而改变。如西印度多配以玉蜀黍、栗等所造成的面包;北方盛产麦子则多食面包;南方或东南方则以米食为主。




我们一行中的有些人,对印度的咖喱吃的还是津津有味的。

印度咖哩成功的秘诀在于香料的组合与烹煮次序,而不在于炫丽复杂的烹调技巧。直到近代,并没有任何专门的咖哩食谱,因为咖哩的本质强调的是个人风格与创造性。没有固定食谱,反而令许多印度料理得以挤身世界级美食之列。正因为没有食谱,令咖哩即使在同一区域内,味道、外观都有着显著的不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