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颗年轻的头颅为何沉入冰冷的鱼缸?——评韩国电影《追击者》

(2016-05-27 05:06:26)
标签:

杂谈

“我不是想知道你为什么要杀人,我是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是在今年的金马奖和金像奖上大放异彩的电影《踏血寻梅》中最触动我的一句台词。

“我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是郭富城在《踏血寻梅》中扮演的警探丁子聪去探访已经收监的杀人凶手时说的话,也是他在凶手已经自首上司急于结案时还要执意查询更多案件细节的原因。交代“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是韩国导演罗宏镇在其执导的电影《追击者》中想要完成的任务。这部2008年上映的电影斩获了当年“韩国奥斯卡奖”——大钟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追击者》与《踏血寻梅》是有些相似的。同样是由真实故事改编,同样是援交女被杀,同样是用残忍的手法作案,同样的是在电影叙事之初就交代了凶手,而剩下的时间都在探寻“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但两部电影又是极不相似的。《踏血寻梅》是典型的香港文艺片,即使是凶杀案,片子的节奏也是缓慢的。对我来说,这部以点及面的电影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上甚至有些看似冗余的镜头,整部电影的风格很像是片尾曲《漆黑的海上》中唱的那样——你是那片云/潮涨潮汐 游鸥之语/柔进我的梦里/海是夜的明镜/岸边的人鱼/月影一般 轻轻掠过/柔进我的梦里/微弱的灯火/钻进你头发里/凄婉白纱/迷茫的爱/我留在孤独里

相比之下,《追击者》则极致地表现了出了韩国犯罪电影的特色:大叔型的主角性格暴躁却不乏细腻情感,片子节奏紧凑,追逃和打斗场面格外漂亮。罗宏镇的导演技巧在这部电影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作为短剧起家的导演,他对节奏的把控很是精湛。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凶手用锤子和锥子试图谋杀时的紧张气氛中插入了三次男主角打电话无人接听的平静,这样的穿插多次出现,使得整部电影扣人心弦的同时又松弛有度。

《追击者》中细节的交代也很充分,着墨较多的意象至少有以下几个:画作、教堂与雨夜,我个人更愿意将他们解释为真实的不可掩盖、缺失的难以填补与罪恶的不可洗刷。

《追击者》中,凶手很早就坦白了自己杀人的事实,但男主角始终觉得他只是在说胡话。真正让他开始相信嫌犯所说不假或许从他看到凶手留在墙上的画开始。《追击者》的杀人凶手曾经短暂借宿在一个简陋的地下室,他在这间房子的四面墙上画满了涂鸦。这样的情景类似地出现在另一部堪称经典的惊悚片《孤儿怨》中,这部电影的主角在自己的房间里画下了犯罪的过程。在两部电影中这些画作都试图掩盖,《孤儿怨》中用的是一种特殊颜料,只有在关灯后才会显现,《追击者》中凶手在离开时用白纸将墙面覆盖。绘画是内心情感最真实的呈现,不管是《孤儿怨》还是《追击者》,当扭曲的画作迎面而来时,罪犯扭曲的心理也难以隐藏。

《追击者》中杀人凶手心态的扭曲源于一种“缺失感”,这种缺失感同样体现在《踏血寻梅》的几乎每一个人物身上。《踏血寻梅》中,离异的警探是家庭的缺失、被害的援交少女是集体归属的缺失、母亲早逝的杀人凶手是关爱的缺失。而在《追杀者》中,主角的缺失感则是来自于性无能。

对缺失感的填补是每个自由个体的本能追求。在《踏血寻梅》中,援交少女和杀人凶手似乎都是教徒,遇害前,少女翻开《圣经》为凶手读了她最喜欢的一段经文:“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是可弃的”。然而,她最终自弃,请求凶手结束她年轻却孤独的生命。在《追击者》中,导演特地对教堂前的耶稣受难雕像给了细节性的展现,那些钉在耶稣手心与双脚上的铁钉,与凶手钉向受害者头颅上的铁椎何其相似,而凶手为13具尸体选择的掩埋地是教堂的后院。

教堂或许有不可承载的罪,雨夜也有难以洗刷的过。《追击者》在雨中开始,在雨中结束。雨水可以轻易洗掉眼泪,但却难以冲刷罪过。在这里讨论是非、善恶、正过也没有太多意义,如果真的停留在这里,这部电影在交代“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时就失了力度。

为什么会发生?——和《踏血寻梅》一样,《追杀者》也把它指向了社会与制度。《追击者》中追击的不是警察,而是曾经在警局工作如今成了皮条客的男主角。导致最后一个受害者逃生后最终遇害的帮凶是一群无能的警察、忙于调查首尔市长被泼粪的警署以及拖拖沓沓流于形式的办案过程。导演对现实的抨击在某种程度上看似乎也就像向市长泼粪,而那颗被杀手砍下仍在鱼缸中的受害女主角的头颅,她透着玻璃与男主角对视,也与我们对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