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人们会回避情感和想法:
先做一个练习,A在吸食大麻,B和C大吵了一架,D因为秘书犯了一个错误而大发雷霆,E在聚会上喝的烂醉。
现在我们看看你的回答,并记录下你的回答多少将情绪作为行为的起因,例如所讨论的人感到无聊、愤怒、悲伤、高兴等等。
如果你像多数人一样,那么你的回答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将思维和情感作为行为的起因。
当个体相信这些理由是导致行为的原因,那么理由的说明便出现问题了,因为如果情感导致问题行为,那摆脱或回避那些情感就被看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有的来访者通常会说,“我的问题是焦虑。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焦虑,那一切就能回归本位了”这种观点隐含了拒绝接受焦虑之意。由于焦虑的本质,被视为焦虑为不好的,不可接受的情境中,回避焦虑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这会导致过度警觉:过分警惕焦虑并害怕焦虑出现的情境。这就是这种观点所产生的后果,越回避就会越焦虑。
关于回避情感和想法:
回避对情感不起作用的原因是情感不能被直接控制。我们只能通过改变引起情感的环境来控制情感。通常如果目标是消除一种情感,那么所产生的后果就会是环境的缩小,如不去拥挤的地方,不见陌生人,或只去那些可以随意喝酒以麻痹焦虑的地方。这些“不接受”的活动意味着心理弹性的降低并且产生更多的问题。相比较之下,接受则允许来访者改变他们有能力直接改变的事物,即他们自己的外显行为。当焦虑被接纳时,来访者就能接受它,并且能选择新的或被放弃的外显行为形式,朝着自身价值观的方向迈进,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情感。按照这种方式,接受某种情感便可导致一种更广阔的环境。
思维也是一种不能被直接改变的行为。你试着不要去想一头红色的大象,毫无疑问,你现在就正在想一头红色的大象。有意回避某种思维是不可行的。思维不受规律控制。我们试图去压制某种思维恰恰会增强这种思维,一些人不是试图直接回避这些思维,而是回避那些可能引起消极思维的刺激,这就会导致一种更没有生机的生活方式。试图回避某种思维后果就像试图回避消极情感一样,只会使环境缩小,更为矛盾的是会提高思考消极思维的频率,并使心理弹性降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