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与信 - 究竟谁更迷信,纳达尔,比约伯格,比约伯格他妈,还是我?(三)

标签:
费德勒网球体育纳达尔比约伯格borg桑普拉斯 |
分类: 网球 |
都说莱昂纳多是青春无敌的万人迷,但比起当年比约伯格(Bjorn Borg)恐怕也要自愧弗如。1973年17岁的Borg第一次登场温布尔登,满头金发眼神冷峻的他瞬间成为无数少女的偶像。第一场比赛结束,300多名伦敦疯狂的女中学生尖叫狂喊得冲进场地,把Borg扑到在地,然后象美式橄榄球一样一拥而上把他压在身下。Borg说他自己都被那些女孩的疯狂给吓着了,当然他也很Enjoy。到了第二年,温网组委会不得不通知周边60所学校,Keep the girls under control!可是你见到过学校老师可曾控制过着魔的女生吗,学校管不了,连警察也管不了。Borg一走在大街上,就可能被一群不可理喻的女孩们追击。Borg没办法,只好躲在旅馆里不敢出来。但女孩们仍然会想方设法找到他的房间。
http://s2/middle/67a2391fgb2b0c7c5e581&690-
当Borg不再把自己装扮成青春少年时,他就变成了北欧的海盗。这里的照片Borg还有笑容。在球场上,他是名副其实的冰王子,即是在最困难的局面里,他也总是冷若冰霜,让对手无法洞察他的心思。这一点上,后来的桑普拉斯和费德勒几乎如出一辙。
http://s2/middle/67a2391fgb2b0c7a75dd1&690-
伯格的成就惊人。二十五岁他退役的时候,连续五次获得温布尔登的冠军,六次获得法网冠军。前者的记录后来只有一个人做到,那是费德勒。后者的记录后来也只有一个人做到,那是纳达尔。也就是说,费纳两人合起来才有Borg的成就。当然费德勒还有美网五连冠是伯格无法超越的,纽约从来都不是伯格的福地。
http://s16/middle/67a2391fgb2b0c785dc6f&690-
伯格成就惊人,他的迷信和他的成就一样惊人。
1977年,伯格第一次登顶温布尔登。他一定认为那一年里在伦敦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他成功原因的一部分。从此这个迷信专家就象生活在盒子里。此后每年在温布尔登的几个星期里,生活就象是重放的老电影,原封不动地重复上一年的过程。住在温布尔登的同一幢楼里(这栋楼也因此成名,很多年后费德勒也总住在这里)。每天的菜单也是预先固定,因为得同前面一年一样。
去比赛的时候,开车路线也是永恒不变,尽管那条路线并不是最短路径。伯格坐在车里哪,未婚妻坐在哪,教练坐在哪都是一成不变的。每一年,FILA会为Borg设计新的服装。但在温布尔登比赛时,他一定要换上1977年第一次夺冠时穿过的的绿纹衫,那是他的幸运衫。每年温布尔登赛事开始,他便停止修理胡须,任其生长。等到两个星期后再次加冕时,手捧冠军奖杯的伯格一定是胡子拉碴,活脱脱正宗的海盗模样。纳达尔夺冠的时候也是如此,所以我总怀疑他拷贝了这个习惯。费德勒第一次夺冠的时候年轻得很,也是胡子拉碴。后来费德勒成了吉列剃须刀的代言人,每次出场,必是干干净净。想想到底是吉列那时还没有这样的商业头脑还是伯格不敢拿自己的命运赌博也未可知?
伯格不只是对自己的点滴事物有要求,在中央球场比赛,他的休息座椅也一定得是他夺冠那年的那一把(不知道那把椅子还在不在,有没有进网球博物馆?)。基于对上届冠军的尊重,温布尔登也从来照做。
伯格僵硬不变的程序伴随他度过了成功的五年,这也强化了他对每一个细节的依赖。1982年温布尔登,麦肯罗在冠军赛上击败了伯格。比赛结束后,伯格对麦肯罗说,”John,谢谢。我终于不用在延续同样的程序,不用再吃同样的食物了“,有些失望,但更多的是解脱。
球员们常常有各种各样的迷信和禁忌,但如比约伯格这样的迷信专家,似乎前无古人。他是那个时代的红土地之王。而新的红土地之王Nadal 不仅重现了伯格在红土地上成就,也一样继承了老红土王的迷信专家的头衔。
如果说纳达尔的迷信是受了伯格的传承(查无据,hehe),那伯格的迷信又是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基因。伯格有一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妈!
1979年温网决赛,伯格对阵美国球员塔纳。伯格的妈妈玛格丽特整场比赛一直在嚼糖,for luck。三个小时后的第五局,伯格5-4领先一个破发,最后一盘伯格发球,40:0,三个冠军点。玛格丽特觉得自己的儿子安全了。嘴里的糖已经嚼了很久,索然无味了,玛格丽特放心地把嘴里的糖吐到了地上。谁知风云突变,糖一吐出去,伯格连丢三分,三个冠军点扑的一声全没了!玛格丽特眼都直了,二话不说,从地上捡起刚吐出去的糖,想也不想,塞回自己的嘴里。然后伯格就连得两分,成了79年的温网冠军!
有这样的虎妈还能没有伯格这样的虎子么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我很晚的时候才第一次在电视里看见伯格。费德勒冲击温网五连冠,也是伯格的记录时,伯格出现在贵宾台上,才发现原来伯格好象是越老越迷人。
http://s11/middle/67a2391fgb2b0c7b3983a&690-
伯格在还处于运动生涯的几近顶峰时突然退役,因为不能承受不再是No. 1,尽管他很喜欢取而代之的年轻的麦肯罗,也很照顾他,但职业生涯的压力让他心力俱疲,成为不可承受之重。想想那些沉重压力里大概有一半的砝码来自于他的迷信导致的几乎苛刻死板的生活。
【后序】
职业网球场如同是个江湖。江湖里的侠客没有金庸小说里的浪漫和风花雪月,有的是疲于奔命地从一个赛事赶往另一个赛事。一年中每周都在周游世界,却没有时间去欣赏感觉这个世界,有的只是旅馆,训练和比赛的机械重复。家庭,朋友,生活都是不可求的奢侈。这是绝大多数网球运动员在早早年纪就会失去了对这项运动的兴趣的原因。伯格25岁退役,一代球王桑普拉斯在最后两年里几乎丧失了最后一点热情,只是为了要证明他还能再赢一次大满贯才坚持下来。当他在2001年再次获得美网冠军后,就再也不愿回到职业网坛的竞技场上。桑普拉斯终其职业生涯,没有什么朋友。阿加西在他最新的自传里几乎诅咒了每一个他的对手。可以想象,那个江湖是个多么孤独的江湖。当一个人的整个世界都变得很小的时候,迷信就自然而然会发现存在的土壤。
阿加西自传里少得可怜得受到他赞扬和景仰的人有一个是今天已经年过30的网坛高龄人士,Roger Federer。费德勒现在的教练,Paul Annacone,是桑普拉斯退役前的教练。有记者采访Paul,问他做了费德勒的教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Paul说,他第一次见到费德勒时,不能想象他是在面对一个年近30的运动员,反而象是一个刚刚进入职业生涯的20岁的年轻人。费德勒还充满了对这项运动的热情,还喜欢每周的旅行。这当然因为他有一个可敬可爱的Mirka和他们的双胞胎女儿,更因为费德勒有一种无可无不可的生活态度。他从来不需要象伯格那样每天要有固定的菜单,也不用象纳达尔那样斤斤计较于他的瓶子。他喜欢旅行,向往认识与网球有关的任何一个人,他还充满了好奇心,没有禁忌,没有禁锢,所以他才可以在球场上那么effortless,那么有创造性。这不,今天是2011年年终八强大师赛决赛,30岁的他第六次赢得冠军,成为该项赛事年龄最老的冠军,也是有史以来获得这项冠军次数最多的球员。排在他后面的有老球王桑普拉斯,他赢过五次。
有史以来最优秀的网球选手是个不迷信的运动员,或者这中间本来就有着某种关联??
http://s1/middle/67a2391fgb2c0fe9ecd4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