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活动《男生与女生》教学活动反思
(2011-10-27 23:47:09)
标签:
杂谈 |
大班数学活动《男生与女生》教学活动反思
11-12学年第一学期大(1)班
《男生与女生》这个活动的目标是:1.学习用调查统计的方法,了解班级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并在表格中记录。2.初步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3.注意倾听、思考并理解同伴,能从不同角度对表格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阅读。
在目标的完成度来看,我觉得第一、第二两个目标都完成得不错,但是第三个目标的达成度还不够,只有少数部分幼儿能够完成目标。
在教学准备中,我为幼儿设计了一张“身份证”,其实是一张含有幼儿性别、姓名、属相的小卡片,将小卡片贴在孩子的座位对应的桌子上,为的是让幼儿在流动中统计各组男生、女生时获得正确的数据。我觉得这个准备材料大大提高了效率,让幼儿顺利统计出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为后面的统计、分析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我觉得这个活动的某些环节可以修改一下,这样就更会完整一些。
第四个环节请幼儿说说这张表格上的数据可以告诉我们哪些事情,我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对表格上的相关数据进行表达。幼儿就会发现全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分别是多少,每个小组的人数是多少,哪个小组的女生女生多而且多几个。当一名幼儿表述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关注该名幼儿所表达的内容,反映的是表格上的哪些数据,或者是该幼儿表达的信息,是通过表格上的哪些数据计算出来的。如“全班男生的人数是多少”,这需要将各组的男生人数相加获得;“第几组的女生人数最多”,这需要引导大家对照表格上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检查、验证而获得。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先分组统计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最后汇总全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填入表格。我在黑板上展示的是全班男生女生汇总的表格,在这个表格上,和幼儿一起认识了表格中的元素。于是我出示幼儿用书第26页小组男生女生统计表。这个表格只有两个数据需要统计,还有一个是小组的编号。我先带领小朋友认识了六个小表格,知道因为有六个小组,所以要用到六个表格,每个表格都统计一个小组的男生和女生。然后请第一组的幼儿坐到桌子旁边,示范如何点人数,把点好的人数填入相应的表格。我自己认为这个操作已经讲的非常透彻了,于是让孩子们坐回桌子边上开始操作统计每组男生女生的人数。
幼儿回座位以后,第四组,所有的小朋友都在点人数。第五组、第六组有部分幼儿在操作。第一组一个小朋友操作,其余的小朋友都坐在那里没有动静。也就是说一半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下手,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做什么。我只好下到第三组,指导如何点人数,如何填数据。再下到第二组,继续重复刚才的话。再到第一组,继续重复方法。如此我就一共说了三遍操作的要求,此时,已经有幼儿上来汇报自己做好了。但是至此还有很多幼儿操作有困难,我在下到其他组手把手示范如何点人数,填表格。等到幼儿基本上都能够会统计小组男生女生人数。我已经重复统计方法不下几十遍,当然这些重复还是有效果的(其中不包括完全不能教会的三个)。我指导如何把小组男生女生人数汇总。在黑板上把人数汇总好,指导幼儿在幼儿用书上汇总填写。这项操作,我等到全班绝大多数幼儿都能够掌握并操作正确,也讲了不下几十遍的要求。
总之,教师既要引导幼儿积极运用各自已有的数学经验充分解读表格中表达的信息,又要引导幼儿学习对照表格上的相关数据,认真倾听、理解、思考同伴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