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导读

(2011-07-06 22:48:35)
标签:

图画书

导读

汉苗创想园

育儿

分类: 老师们的作品

http://s1/middle/67a112ffta767bd55adb0&690

启发的编辑又约我写导读,我拖了很久才交卷,真是不好意思!以后不能随便答应写字的事,总是欠着文债的感觉不好。我本来也没资格写图画书导读,面对世界上那么多精妙绝伦的图画书,我始终是个门外汉,远不如熊亮、杨忠老师了解得多、理解得深。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文字作者哈利·阿拉德,图画作者詹姆斯·马歇尔,我蛮喜欢松动有趣的绘画风格,故事编排得也不错,抄一段介绍如下:

哈利·阿拉德和詹姆斯·马歇尔创作了名作《尼尔森老师不见了!》,这部作品赢得了“亚利桑那小读者奖”、“乔治亚儿童图画故事书奖”以及“加里福尼亚小读者奖章”。《尼尔森老师回来了》是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彩虹阅读”系列的重磅之选。阿拉德和马歇尔还联袂创作了笨笨一家的神奇历险记《笨笨大步走》、《笨笨有一只球》以及《笨笨死了》。

 

随便拍几幅图看看,介绍下大意。这书很快就该上市了,期待中文版。

http://s4/middle/67a112fft7723f86ccec3&690
尼尔森老师的课堂胡乱不堪,孩子们不听她的话。
http://s11/middle/67a112fft7723f86e755a&690
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可能折腾了,这个老师没有一点权威性。怎么办呢?于是,尼尔森老师失踪了...
http://s4/middle/67a112fft7723f8779823&690
取而代之的是斯旺普老师,不得了,她可是个凶得不得了的老师,孩子们上来就吃了个下马威。http://s1/middle/67a112fft7723fe25b770&690
课堂气氛一百八十度转弯。
http://s13/middle/67a112fft7723fe2ee3ac&690
孩子们想念尼尔森老师,想象很多种方案解释她为什么无故失踪。
http://s2/middle/67a112fft7723f880b981&690
后来,当尼尔森老师回来了,207教室的孩子变得可有秩序了。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导读

 

不知道别人怎样,我敢说每个做儿童教育的人,读完《尼尔森老师不见了》,都会忍不住会心而笑。

 

和孩子相处是门艺术,可惜并非人人都是艺术家,我们可亲可爱的尼尔森小姐就不是。207教室的孩子们之所以变成全校最不听话的一群,和尼尔森老师有直接关系……不,我干脆说吧,是她一手造成的。

 

每位老师在最初走到孩子们面前时,大约都设计过自己的形象。尼尔森小姐天性温柔和蔼,她有一箩筐的耐心和一车皮的爱,像一块随时准备融化的甜奶油。但是这样的形象并没有得到学生们的拥护和爱戴,一位只会说“YES”,不会说“NO”的老师值得尊敬吗?我相信不管世界上哪个地方,哪种肤色的孩子们,都会很快发现老师的弱势,并迅速接管现场。你相信吗?在一间教室(或一个家庭)这样的密闭空间里,需要一种气场上的均衡。如果房间里没有“领导者”,那么在下者就会上位来当老大。当孩子们占据了空间中的主导,我们习惯性地说他们“哎呀,怎么这么调皮啊!”并对此束手无策。

 

不是207教室的孩子们格外比别人调皮捣蛋,更不是什么道德品行问题。《尼尔森老师不见了》这部优秀图画书探讨的是你应当怎样阅读孩子的内心这一更深刻的命题。所以它不是专门画给从事儿童教育的人看的,对于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同样颇有价值。

 

相信尼尔森小姐一定在“如何当一个好老师”这件事情上煞费苦心,她原本的理想恐怕是要和学生们成为朋友的。事实证明只有满盈盈的爱并不能成就她的好老师梦,孩子们没有在她身上找到可以敬仰和跟从的感觉,失望的情绪相信一点也不比她少。尼尔森小姐错失了和孩子们建立良性关系的最初机会(也是最佳机会),并且一退再退,以致本书开始时局面已经积重难返,唯一的办法只能推倒重来。嘿,别小看尼尔森小姐,她还是能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想出(或逼出)办法的。“横空出世”的斯旺普老师就是她的杰作,尼尔森小姐通过塑造斯旺普小姐这一完全颠覆性的分身,最终收复失地,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这是一场值得赞扬的胜利吗?图画书的作者也把这样的问题抛给了读者。尼尔森老师可爱但不可敬,斯旺普老师可畏但不可亲,她们都是不完善的人格(师格)。老师和学生始终逃不脱“猫”和“老鼠”的冤家关系,要么你当猫、我扮鼠,要么颠倒过来,本质并无不同。掩卷之后,大概很多人都会感叹:集尼尔森和斯旺普于一身,似乎才是与孩子相处的正道吧……

 

是吗?

 

首先我们要客观地承认,大人和孩子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大人小孩相处,有两种局面可供选择:1,让大人进入孩子的世界;2,让孩子进入大人的世界。前者有可能重复尼尔森老师的遭遇,后者是斯旺普老师努力打造的效果。在前者,教室是孩子的,主导权是孩子的,游戏规则是孩子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尼尔森老师在试图与孩子们建立平等关系时,忽略了老师的身份必须承担起教导的责任,未成年的孩子需要成熟的师长为他们指明道路,规范言行,必须在学生不断触碰老师底线时大声而坚定地说“NO”。否则就会如小河漫堤,错失成长的方向。

 

斯旺普老师则相反,在第一时间(所谓第一时间甚至在她张嘴说“NO”之前,她所塑造的又丑又凶的形象就是最直接了当的语言)就确定了“这是我的地盘”以及“我是立规矩的人”,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之,直到在学生心里打下服从的烙印。斯旺普老师成功地震慑住孩子们,他们开始想念尼尔森小姐。也只有失去才知其美好,孩子不能在“NO”声震天的环境里健康成长,那个说“YES”的温柔的老师,你快回来吧!

 

重新回归的尼尔森老师会吸取教训,从此集“红脸”和“白脸”于一身吗?我们不知道。扮演斯旺普老师属于极端手段,是为拯救课堂纪律不得不祭出的法宝。这一招灵是灵,但是孩子们欢呼尼尔森老师归来的笑声,是否也是内心阴影的反照呢?我很怀疑他们只是惧怕尼尔森老师消失的后果,害怕那个叫斯旺普的噩梦会再次降临。有趣的是,书的结尾,麦克斯.莫格侦探二次接到孩子们的报案,寻找不见了的斯旺普老师——没有孩子会主动寻找噩梦的,这只能说明,回归的尼尔森小姐依然不能弥补207教室的孩子们内心的缺憾。

 

唉,我们不能太依赖手段,恩威并施或者恩了再威、威完再恩地折腾,当大家的心底都藏起了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大人和孩子的世界依然横亘着隔阂而非桥梁。

 

与孩子相处,成年人的首要任务是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不是忙着去判断迎合孩子好呢?还是控制孩子好?完善的人格即包含善良平和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力,既有丰富博学的知识又有取之不尽的大爱。你可以试想一下小孩子会崇拜什么样的人?一定是比他们强大,又理解、关注他们的人。我们知道这样的“完美大人”并不多见,能恰巧做孩子们的老师的更加可遇不可求。但我还是想说:面对孩子时,不要在第一时间失掉你的位置,先当一个合格的大人,再做孩子的朋友,不可错了这个顺序!

 

如果运气好,我们就不用冒着人格分裂的危险去当尼尔森老师的同时又去当斯旺普老师了。

 

  

汉苗/鸟英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