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家园桥
家园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10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班家长学校—好习惯对孩子的重要性

(2015-11-12 16:59:41)
标签:

家庭教育

分类: 家长学校

中班家长学校—好习惯对孩子的重要性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家庭教育内容是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带班的老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班里有的孩子能自己叠衣服,饭前便后自己洗手,但是有的孩子就做不到,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和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首先就是家庭环境。中国有句俗话:“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幼儿期,即0-6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强,特别善于模仿,也是形成各种技能,学习行为习惯的好时期。父母和老师就是他们的榜样,那么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肩上的责任尤为重大,务必要把握好这个关键的时期。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幼儿习惯培养的主体,家园双方应各负其责、密切合作方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家长是习惯的教师”。幼儿时期是孩子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家庭的日益增多,长辈们溺爱孩子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这样就导致了孩子的不良习惯的养成。

情景一:孩子们开学快一个多月了,各方面的常规都在慢慢养成,尤其是在进餐的时候,今天在吃饭的时候欢欢翘起了二郎腿,边吃边抖,我看到后就让她放下来,因为此时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着重的关注她,发现她在平时的活动中也没有好的习惯,坐在板凳上东倒西歪等等……

情景二:蕊蕊来幼儿园快一个多月了,她是个干净可爱的小姑娘,平时特别的文静,通过观察我发现她的习惯特别的好,吃饭的时候她的桌面和衣服永远是最干净的,睡觉的时候也能将衣服叠好,组织活动的时候她总是坐的直直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样大的孩子在习惯上面有这么大的区别呢?针对这些我也与家长进行了沟通。首先我找到了欢欢的妈妈,通过沟通我了解欢欢的妈妈平时工作忙,爸爸又跑车不在家,所以欢欢妈妈岁欢欢的教育也不是那么的重视,只是觉得吃好喝好玩好就行了,对习惯的培养从来没有要求过,导致了欢欢现在的样子。然后我与蕊蕊的家长进行了沟通,通过沟通我指导蕊蕊的父母都是在政府部门上班,同样工作也很忙,平时否是外公外婆带的多,外公外婆是非常年轻的平时在家也比较爱干净,时间就来蕊蕊就学到了许多的好的习惯,而且在生活中蕊蕊的爸爸妈妈也比较重视孩子的习惯教育,他们一致认为好的习惯是影响孩子一生的。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发现家庭环境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父母对孩子的习惯所形成的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习惯更容易在家庭中以“遗传”方式传递,传递的内容其实就是父母的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位家长说:“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如: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家长应该首先做到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日都应该按时就寝、起床;要让孩子讲卫生、爱整洁,父母首先要讲卫生,保持家中的整洁等等。身教重于言教,在生活中,如果家长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那么在家庭中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呢?

一、父母要发挥好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很强的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模仿几乎成为了所有孩子的天性。父母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典范,不要让自己可能的坏习惯感染到孩子。孩子从出生到进入幼儿园之前,接触的主要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可见家庭是培养孩子习惯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为了孩子改变成年人的世界。他说,孩子要有好习惯,父母必须有好习惯;要孩子改变坏习惯,父母也要改变坏习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个家长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孩子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有家庭的烙印,因此习惯是家庭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家庭是幼儿生活时间很长的环境,充分的时间可以使儿童和家长朝夕相处在一起,接触机会多。这样家长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等都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儿童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前面带的班级里有个小男孩特别的调皮,经常喜欢动手去打别人,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他的妈妈表示他爸爸经常喝酒一喝酒就打人发脾气,时间久了他也就学会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父母榜样作用的重要性。

二、父母要了解孩子。知道孩子愿意做什么、能做什么、怎样做、这样做的影响是什么,家长一定要了解。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询问孩子对各种好、坏习惯的看法。对于不良思想苗头要及时予以教育、纠正。同时也可以采取孩子喜欢的一些方式来培养,比如游戏教育,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家长及时发现,给予纠正。

三、灌输正确的行为规范要从小开始。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告诉他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使孩子头脑中对“习惯”有明确的辨析。当孩子做错时,要及时帮助其改正,不可放任不管,以免形成坏习惯。不管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都要狠下心来拒绝孩子过分的要求,而不能一味的满足。当孩子第一次上街又哭又闹要买东西的时候,你应该狠下心来拒绝,以后就不会有这种坏习惯了,当孩子第一次拿别人的东西时,你应该让孩子主动的退还并且道歉,而不是害怕伤着自己的面子而藏着掖着,通过这样的制止,今后孩子绝不会再有这样的坏举动了。幼儿的心田就是一块纯洁的大地,你为他播种下一种好的行为,必将收获一种好的品德。

四、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小规章。用条文的形式列出好习惯与坏习惯,并且要求全家都严格遵守这些规章,父母与孩子互相监督,并设立奖惩制度,以督促孩子养成好习惯。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既能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能约束家长,为提高习惯培养的效果,父母及其他家人必须形成一致性,切不可母亲这样说,父亲那样说,让孩子无所适从;同时,家长要有坚持性,相信只要不断地引导孩子,一定可以使孩子养成好习惯。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有了坏习惯我们该怎么办呢?

每个孩子都会有不良习惯的倾向,当然,大人也是如此。但是如果我们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那些不良习惯,哪怕是点滴的不良习惯报以容忍、迁就、不作为的态度的话,那么孩子的好习惯就很难养成。孩子一旦有一些坏习惯很多家长做的是打骂孩子,用强硬的手段来强迫孩子改正,这种方法并不对而且收效甚微,而且这种打骂的暴力现象时间长了会在孩子心中种下暴力的种子,所以这种方法切不可行。但是,不打孩子并不等于不惩戒孩子。在家庭中,采用惩戒的方法培养孩子、教育孩子是必须的,惩戒的方式最好要经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约定来进行,这样才能起到相应的教育作用。

曾经班里有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他每天早上都来的很晚,从来不参加早锻炼活动,因此我和他父母进行沟通,他父母说早上不起来,怎么叫都不起,起来之后又磨磨蹭蹭的,怎么说都没有办法,因此我建议他和小男孩沟通好,用奖励的方式来鼓励他,这时他的妈妈就说:“他喜欢吃肯德基,如果一个星期每天都能早起来参加幼儿园的早锻炼周末就带他吃一顿肯德基。”我赞同他这个方法,果然,第二天这个小男孩早早的来幼儿园,我也对他进行的表扬和鼓励。后来我慢慢发现不到一个月他就能做到每天都早早的来幼儿园了。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要21天的时间。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却比21天要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当然,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的结果,更是整个教育界非常关心的一个重要难题,要想孩子将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明天更美好,为了我们的教育更茁壮,让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共同努力,从培养孩子的好行为,好习惯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