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般来说,幼儿园是按照孩子的年龄进行编班和组织教育教学的,但将不同年龄的孩子组织在一起进行游戏活动或许更能促进孩子的成长。这种混龄教育该如何开展?在开展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挑战?本期特编发一组有关幼儿园混龄教育的稿件,供广大读者参考。
   
观点
混龄教育亟待深入研究
    ■成尚荣
    混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亟待研究和开发的一个课题。随着人们对幼儿发展规律和特点认识的深入,这一课题将会愈发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究,其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刻和具体。
    混龄教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欧美,幼儿的混龄教育几近常态,但他们的探索起因在于幼儿园生源的不足。在我国,混龄教育则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儿童发展的特殊需求。与此同时,当下混龄教育的重要性又超越了独生子女政策所带来的特殊性。从儿童未来的发展看,他们在幼儿园和小学基本上都是和同龄人一起学习、生活,但是将来他们总要走向社会,总要与不同年龄的人交往。儿童太需要不同年龄的伙伴了,太需要这种交往了。混龄教育正是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儿童创设交往的环境。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能力,这种准备对儿童的发展非常重要。
    混龄教育首先要着眼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教育。不言而喻,混龄教育的主要目标当然也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着眼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儿童需要被爱,也需要学会爱别人;需要接受,也需要学会担当责任;需要自主,也需要在交往合作中学习。这些品质的培养在混龄教育中有更多的机会,有更好的条件,有更充分的锻炼。混龄教育应着眼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健康人格比什么都重要。
    混龄教育要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形式。混龄教育有不同的形式,采用何种形式,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园而宜。有的幼儿园采用儿童工作室混龄,有的采用活动混龄,有的则是采用游戏混龄,更多的是把混龄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大带小”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方式。有的幼儿园经过多年的试验,多次认证后,采用了混龄班的形式,不仅在分组活动中混龄,在区域活动中混龄,而且尝试着在集体教学中混龄。虽然难度很大,但他们坚持试验,不断反思,及时改进,得到家长的认可和赞扬。不论何种形式,混龄教育的宗旨是不变的。
    混龄教育对教师和课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混龄教育中,教师必须在同一个空间面对不同年龄的儿童,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年龄儿童的需求,这些都对教师的素养、能力、智慧提出了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混龄教育又不同于偏远地区小学的复式教学,更需要遵循幼儿教育的规律。从课程上来说,混龄教育更需要班本课程,需要教师拥有更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更适宜课程的开发和更巧妙的教育设计,其要求之高、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这些尝试混龄教育的幼儿园,接受了挑战,在教师和课程开发中都有了突破。他们用行动解除了家长的顾虑和担忧,让大孩子和小孩子都有所得,都有所进步,在共建中互动,在共享中发展,在共生中提高。
    混龄教育还需要持续、深入的研究和实践,那时,我们一定会有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对此,我们满怀期待。
    探索
创设更适合幼儿成长的混龄环境
    ■蒋丽敏
    混龄教育是指把3-6岁不同年龄的幼儿,编排于同一个活动区域中进行游戏、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混龄环境对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尤其弥补了独生子女在交往上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让孩子们得到更多关心他人、体验分享、友爱互助、学习合作的机会。
    区域混龄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区域混龄活动就是让3-6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而在一起活动的区域活动形式。在这个区域里投放了大中小班幼儿都适合的材料,幼儿们可以自由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会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模仿,可养成儿童之间团结、互助的良好品德。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一个孩子,让他们参加混龄活动,就会让这些孩子知道世界上有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也有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对比自己大的小朋友要学会尊重,对比自己小的小朋友要学会谦让。当他们有了好吃的或好玩的玩具,就会和那些小朋友们一起分享,会把好吃的东西让给比自己小的小朋友,仅有的一份好玩的玩具也会让给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先玩。
    一次,在混龄区域游戏“小吃店”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对包饺子很感兴趣,都在很认真地包饺子,包到最后只剩一张皮了,这时一位大班幼儿齐齐与一位小班幼儿鼎鼎同时拿起了这张饺子皮,大家谁也不肯放手,鼎鼎还急得大哭:“这是我的!”“算了,给你吧!”齐齐就去看别的地方了。这时,我就问:“你刚才为什么会放手?我看见你们是同时拿到的?”“因为我是哥哥嘛,就让让他吧!”齐齐说。听了这话,我当即表扬了齐齐,但也批评了鼎鼎,因为他应该对齐齐的谦让行为说声“谢谢”。每一次的混龄区域活动,只要用心观察,都会看到这些感人的场面。每一次,幼儿在参加混龄区域活动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说还没有玩尽兴,还会问:“下次我什么时候参加混龄区域活动呀?”
    混龄区域活动模式是我园在多年混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混龄教育模式,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出来的,这种活动模式,促进了幼儿语言、交往、责任感等社会性的发展。
    跨班混龄活动增强幼儿自信
    每周一次的跨班混龄活动是我园的另一种混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很有优势:能力强的大龄孩子在教弟弟妹妹的过程中会充满自信;能力弱的大龄孩子和小龄孩子在一起,也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不至于对自己灰心;能力强的小龄孩子与大龄孩子一起活动,解决了原来“吃不饱”的现象,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会认为自己有时可以超过哥哥姐姐,树立起“我和哥哥一样棒”的信念;能力弱的小龄孩子在大龄孩子的细心帮助下,在爱和关怀的氛围中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在一次美工活动《做风筝》中,有一位大班的幼儿觉得困难,说:“太难了,我不会做。老师,你来帮我!”我看了这个孩子一眼,说:“难吗?你看,小班的弟弟妹妹可不觉得难哟!你看,这是小班幼儿做的!”我把小班幼儿的手工展示给所有的小朋友看。这时,有几个大班幼儿在窃窃私语起来:“真厉害!这么难也会做!我们要向他学习!”这个大班幼儿当时就难为情地低下了头。不一会儿,他又抬起了头,说:“我也能做好,我不能输给小弟弟小妹妹。”许多大班幼儿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马上认真地投入活动。本次手工活动效果出奇的好。混龄教育中,大小孩子之间不仅有互助合作的精神,同时也有一种竞争的关系,良好的竞争意识能够促使孩子们进步,这种良好的竞争意识需要教师合理和正确地引导,否则就会容易出现毫无秩序和原则的恶性竞争。
    在跨班混龄活动“折灯笼”中,我要求大班幼儿当小老师教旁边的弟弟妹妹。这时,那些大班的幼儿俨然就是一个小老师,他们很有耐心地教着小班的幼儿,而小班的幼儿则是在很认真地听着,不一会儿,他们也学会了。有个大班的孩子说:“教他们真累!”我听后对他说:“今天你很棒,还当了回小老师呢!”马上,这孩子就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混龄家庭俱乐部活动缓解幼儿孤单
    混龄结对家庭俱乐部活动,是由园方牵头,组织全园家长自愿报名,幼儿园组织外出旅游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会设计一系列游戏环节,组织家长与幼儿共同活动。比如,我们组织了“混龄结对家庭假日游——江阴花鸟园”活动。开始时进行了“开心结对——抢垫子”活动,接着又进行了“临时家庭完成临时任务”的活动。在活动中,成人与成人、幼儿与幼儿之间大胆交往,共同游戏,共同合作,分享美食,宛如一家人一样。此项活动为幼儿之间及成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平台,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情感,并让幼儿有了分享的意识,较好地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小班的高彤彤拿起了零食,但是无论怎么样都打不开那个零食的盒子,折腾了好久,心里非常着急,脸蛋急得通红,差点要哭出来了。作为大哥哥的中(2)班陈亮看到这个情景,立即靠近彤彤说:“你打开不了,我来帮你打开吧。”于是,陈亮坐在彤彤的旁边,拿起那个零食盒子,端详了一会儿,从一侧慢慢地拨弄着,彤彤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哥哥陈亮的举动。果然,不一会儿盒子就被打开了。“大哥哥,你好厉害哦!”彤彤喊道。看着彤彤近乎崇拜的眼神,我能感受到陈亮喜悦、自豪的心情。在混龄活动中,互相帮忙是最常见的事情,大小幼儿在一起玩耍、在一起学习,看到谁有困难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这种助人为乐的品质如果从小培养,对以后幼儿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混龄教育活动不仅给幼儿带来了许多变化,也使同在一个园区的幼儿家庭之间的交往更加融洽,同时也使我们教师对混龄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从幼儿们身上的变化,我们感到了这种混龄模式的神奇。(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稻香实验幼儿园)
    现场
快乐的混龄儿童工作室
    ■沈清
    一提到儿童工作室,我园每个孩子的眼睛里就会立刻散发出闪亮的光芒。如果问一问“你最喜欢哪个工作室”,每个孩子都会如数家珍地报出一串工作室的名称。什么是儿童工作室呢?儿童工作室是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与需要设立的孩子专用活动空间。儿童工作室又分成全园儿童工作室和班级儿童工作室。两者设立的侧重点不同,全园儿童工作室是为满足全园幼儿全面、均衡发展而设立的混龄工作室;班级儿童工作室则是为满足同一班级幼儿即时的需要与兴趣而设立的。
    目前,全园混龄儿童工作室共有12个,每个工作室指向孩子不同的发展目标,在保证满足孩子兴趣的同时兼顾孩子的全面发展。在每个工作室,都有固定的教师负责指导、提供材料并每月进行调整。一到开放时间,全园大中小班的孩子们就自由选择进入自己喜欢的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里都有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大大满足了孩子之间异龄交往的需要。
    接下来,请你跟随我们的孩子一起进入混龄的全园儿童工作室吧——
    走进工作室,一股股香味便会扑鼻而来,顺着这股香气走去,就来到了“美味下饭”工作室,这时你会看到这样一副场景:大班的丁丁将一袋爆米花放进了微波炉里,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微波炉的设定,几个小班的孩子在一旁用热切的目光牢牢地盯着微波炉,不一会微波炉里响起了“砰砰砰”的响声。“我已经闻到香味啦!爆米花快好了吗?”小班的豆豆迫不及待地问丁丁,丁丁则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不慌不忙地说:“还没呢!时间还没到,等微波炉响起了‘嘀’的声音就好了!”听了大班哥哥的话,小班的孩子们满怀期待地听着爆米花“砰砰砰”的弹跳声,等待‘嘀’声响起。
    终于,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香喷喷的爆米花出炉了!这下,丁丁和小班的弟弟妹妹们忙开了,他们一起把爆米花分别装入几个杯子中。“装杯的时候爆米花不能装太多,不然送出去时会掉下来的。”丁丁细心地指点着弟弟妹妹们。这时,门口的“小外卖员”们已经准备就绪了,他们是来自大班的笑笑和中班的果果,这次由他们负责把爆米花送到各个工作室,让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品尝这些刚做出来的爆米花。“我们装好了,你们可以去送了!”丁丁把两杯爆米花递给笑笑,豆豆也把自己装好的一杯爆米花递给了果果……
    笑笑先把爆米花送到了“小小天一阁”,进去时铭铭正在给瑶瑶讲故事。铭铭是大班的孩子,平时最爱看书,给弟弟妹妹们讲故事很有一套,所以小班的孩子们特别喜欢和铭铭一起看书,听他讲故事。这次铭铭讲的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瑶瑶津津有味地听着,还时不时地乐得咯咯笑。
    果果在笑笑的带领下把爆米花送到了“小小童第周”工作室,这是让孩子们探索自然和世界的科学工作室。果果进去的时候,孩子们正在安静地做着科学小实验,聪聪熟练地点燃酒精灯,架起石棉网,放上量杯,他一边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着量杯里的液体,一边提醒着身边的小浩浩仔细观察。只见液体逐渐变少,量杯底部挂起了盐花,小浩浩激动地拍手,聪聪的脸上挂满了骄傲。
    此时,旁边的“梁祝艺术角”不时地传出欢笑声和掌声,原来一场精彩的皮影戏《小鲤鱼历险记》正在此上演,孩子们分工明确,小鲤鱼、赖皮蛇、阿酷、美美,个个活灵活现,他们都是中大班的孩子;小班的娃娃虽没有台词,但握着皮影水草轻轻抖动,把海底世界营造得十分生动,这可是他们合作排练了很久的节目。台上演得热火朝天,台下的小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连果果和笑笑都忍不住驻足欣赏。
    这样充满着欢笑、友爱、互助的故事,每天都在工作室上演着!(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幼儿园园长)
    案例
混龄的游戏收获大
    ■朱丽华
    为了促进不同年龄的孩子共同成长,我园尝试将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混合编班,开展混龄互动活动。在混龄活动中,大带小,小促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共赢效果。
    “休息5分钟再玩”
    事件:4岁的豆豆、6岁的妞妞等几位小朋友在寝室内的建筑区玩游戏,共同建构“我们的小区”。当教师走近寝室时,发现豆豆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就奇怪地问:“豆豆,你怎么不玩了?”“妞妞让我休息5分钟。”“为什么?”豆豆说:“玩游戏前大家定了一个规矩,玩游戏时大声讲话、影响他人、一下子拿许多积木在手上的人,都要休息5分钟,等表现好了再玩。刚才我大声讲话了,所以妞妞让我休息5分钟。”“噢!”教师轻轻拍了拍豆豆的头,走了。过了一会儿,妞妞走过来对豆豆说:“你去玩吧,不要再影响他人了。”豆豆便开心地走了过去,和同伴共同玩游戏。
    分析:由于规则是大家在游戏中共同商定的,因此大家都能认可。在混龄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们自己商量制定规则。但由于混龄班孩子的年龄及个体性格的差异,有的孩子偶尔也会违反。比如,豆豆就违反了“不能大声讲话”的规则,所以妞妞就用规则来约束他的行为,而豆豆则自愿接受规则的约束。在豆豆休息了5分钟后,妞妞就恢复了他的游戏权利,这表明他们能完整地理解规则并能认真执行。
    有了矛盾找“裁判”
    事件:早晨8:00左右,在混龄班,3岁的小宇和4岁的烨烨一起玩木工玩具,4岁的涵涵玩积木,6岁的星星在练琴。游戏中,小宇和烨烨突然争夺一个小锤子,两人互不相让,小宇委屈地找到涵涵。涵涵问:“怎么啦?”小宇说:“他不给我锤子。”烨烨插话说:“他也不给我玩。”涵涵听了“哦”了一声就走开了。两人见涵涵不理他们,就又去找人评理,正好看到星星,又将这件事告诉了星星。星星说:“小朋友之间要相互谦让,你们两人可以一起玩,也可以先给一个人玩,然后再交换。”后来,他俩接受了星星的建议,手拉手走了。
    分析:受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制约,孩子们对玩具的独占欲很强,难免会引起矛盾,但靠自身的力量又无法解决。在有了矛盾时,教师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者请其他小朋友做裁判。小班的小朋友受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只能倾听却无能为力,于是他们又找到了大班的星星,星星此时充当的是调解员的角色。在充分了解矛盾的基础上,借助于自身的经验储备以及对交住策略、方法的理解运用,星星对小弟弟提出了合理建议,并关注小弟弟之间矛盾的解决状况。很明显,星星的建议得到了认同,小弟弟是信任小姐姐的,并按建议去做了,这就减少了孩子对教师的依赖,有利于孩子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
    “我们猜拳决胜负”
    事件:音乐游戏“蝴蝶找花”中,教师要求6位幼儿一组来合作表演。其中一位幼儿扮演花仙子,其他5位扮演蝴蝶。小宝(6岁)、乐乐(6岁)、乃夫(6岁)、琪琪(4岁)、浩浩(4岁)和源源(3岁)组合成一组,他们每个人都想做花仙子。怎么办?小宝提议:“我们猜拳决胜负。”最后,小班的源源胜出做了花仙子。随后的各组交流中,教师问:“你们的花仙子是用什么办法获得的?”孩子们说:“我们猜拳的。”教师问:“你们怎么会想出这个与众不同的方法的?”乃夫说:“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想当花仙子,小宝想出了这个办法。”教师对孩子们的做法表示赞赏。
    分析:大班幼儿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组里的中小班幼儿被动接受了此公平建议。在哥哥姐姐的帮助下,小班幼儿学会了“石头、剪子、布”的玩法且胜出,对他来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花仙子”角色,让其有了极其愉快的情感体验,相信下次遇到同样类似的情境,这次活动中积累的经验一定会帮助他们解决类似的问题。而教师的适时赞赏,也会强化并鼓励孩子的互动协商行为,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作者系江苏省扬中市文化新村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