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生仰圣步前贤

(2025-09-11 21:33:28)
标签:

散文

分类: 散文
             一生仰圣步前贤

                                  庞良君

一个人,一辈子,推贤乐善,践行“活着”的价值,已成为他一生的价值。
一个人“活着”,趟过人生的青春岁月,又走过中年时代,自己老了,却不服老,而将心血倾注研究“老了应该怎么过”,便欣欣然提出“六十而立”,激励了一批又一批老龄群体,走上了奋进“六十而立”的人生之旅

他就是生前创立并践行“六十而立”论的原湖北当代老龄科研院院长卫衍翔。他虽然匆匆走了,但他却留下了诸多“老龄科研”的人生宝典,留下了“六十而立”的成功命题,留下了贤人君子的光明磊落,留下了人性内核的返璞归真。

                                     

古人言:贤者寿。
卫老一生与贤者为伍,亦向贤者看齐。尽管他这一生历经了诸多磨难,但他学有专攻,行有笃定,心有大爱,胸襟开阔,淡泊明志,豁达开朗,竟也轻轻松松活到了九十七岁的高寿。

人在旅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漫长的旅行,有自己选择的活法。卫老一生,学海泛舟,书山攀登,乐善好施,当然有他自己独特的身历心受与价值取向。他少而好学,博闻强识,即使在自己遭遇不公、波折重重的境况中,他也从不怨天尤人,消极遁世,而是矢志不渝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稳步行进。他酷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饱受优良熏陶和滋养,无疑为他贤良一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卫老的祖籍在鄂州,从小浪迹在外,遭遇坎坷,历尽艰辛,但他志存高远,又有幸与智者前行,成为鄂州人在外地开枝散叶的成功典范。人到老年,仍牵挂乡愁,常常惦记老家鄂州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他在八十余岁高龄时,还常常回鄂州做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专题讲座;在当年得知鄂州农村农民吃水难时,他还主动与我联系,请我帮助了解一些情况,我跟他老人家解释道,这是鄂州共青团组织以市政府公函的形式向鄂州籍在外的企业家人士呼吁资助解决农民吃水难问题的一个做法,他们不知道卫老是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我请卫老对他们的公函暂且不要放在心上,可卫老在确认有这回事后,又专门打电话给我,请我向他弄清接收捐款单位的账号,便慷慨汇款资助鄂州相关部门为农民打水井,且嘱不留名、不声张。

卫老在世时,极重鄂州乡情,在鄂州党政系统和文化界中交往了诸多朋友,譬如鄂州原市政府秘书长、市诗词学会顾问叶贤恩,原鄂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诗词学会原会长胡盛海等,原鄂州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建国等,都和卫老交谊甚深。在他年近九旬时,他还十分挂念鄂州老家卫家湾的乡亲,不仅回来登门看望,颇有些“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场景,他还特地宴请乡亲到鄂州凤凰山庄欢聚,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卫衍翔回乡恳谈会”,其间,卫老特地打电话请我一块参加,可见卫老多么重情重义!

                               

作为卫老比较看重的文化同仁,我常常被卫老趣称为“忘年交”,从结识起前前后后交往了二十余年。每到过年过节,他作为长者,还主动打电话向我及家人问好。2004年,时年已经84岁的卫老回鄂州专门到我办公室看望,还带来他书写并装裱好的一幅书法作品,我十分珍爱,至今一直挂在我的书房,以作鞭策。在卫老九十大寿时,他还专门电话邀约我到汉口参加团聚,特告示不送礼,只需见面聊叙乡情。我应约去汉口的那天,见到了省内外诸多老领导、老专家和文朋诗友,当年健在的杨叔子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虽也有七十八岁的高龄,但比卫老还要小十多岁,他笑眯眯地上台向卫老祝寿致辞的情景至今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而卫老也笑眯眯地到台上向大家答谢:“谢谢大家!我今天也高兴地向大家宣布,从今天起,我已经向第四个30年进军了!”如今,卫老离开我们已经渐行渐远,杨叔子院士也不幸离开了我们,但卫老九十大寿那天的情形,我感觉不仅仅是一个长者的寿庆,更像是一个交流“六十而立"话题的现场研学会。

   卫老辞世后,我曾经应邀参加了湖北老龄科研院为卫老举办的追思会,又有幸参加了该院举办的专题年会,为卫老生前创办的湖北老龄科研院后继有人、事业不断持续推进感到十分欣慰。记得在卫老辞世后第三年的年会上,很多应邀出席年会的专家、嘉宾代表都在发言中油然而生追忆起卫老生前推贤乐善的动人事迹,称赞卫老是当世圣贤式人物,大家过了好半天才将话题转移到年会的主题上,可见,卫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品质已经让大家刻骨铭心地留下了深深印记。

那天,年会结束后,我和同行的鄂州老乡石章海先生还一块驱车前往武汉石门峰公墓园,通过工作人员查阅方位图找到了卫老长眠的墓地。在卫老墓地和雕塑前,我们沉默良久:  卫老这一生,心中装着的是宽阔的天地,是芸芸众生,如今他静悄悄地回到了自然,像一首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诗,被林下清风吟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湖北省和武汉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帮助下,经卫老亲自创办的湖北当代老龄科研院,转眼间已走过了令人难忘的四十年历程。
当下,湖北当代老龄科研院在卫老长女卫中英接棒操劳下,一批有志于秉承“六十而立”论的科研工作者继续为老有所为而不懈努力,这既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湖北老龄科研院全体同仁的共同心愿。“六十而立”,是卫老人生旅途上的自我激励与慰勉,也是他对所有胸怀大志、崇尚立业的中年人士完全有可能实现“而立"目标的期盼和判断。人生随着年岁的增长,自然也会显现出不同的心态,也许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生发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心理,而卫老的“六十而立”正好让这一部分人士能再接再厉,重整旗鼓,实现人生更大的价值。

可惜,人生忽如寄,  寿无金石固。卫老悄然离去,他还来不及更多地传播“六十而立”的人生理念,好在“六十而立”的持续传播正在薪火相传,湖北老龄科研院一定会在今后漫长的科研之旅上进一步发扬光大,让更多的有志者志在必得,事业有成!

【湖北当代老龄科研院建院40周年        约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