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草湾(散文)

(2024-05-27 10:13:39)
标签:

散文

分类: 散文
                 黑草湾(散文)

                                庞良君

很多年过去了,黑草湾,这个几乎将要被我的乡村老家遗忘的水域名称,却一直断断续续浮现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那还是我的少年时代,我的老家,梁子湖畔的老家,在武汉与鄂州两市乡村交界的一个叫做大垅的村庄。黑草湾就在大垅村庄的北部,东接鲊洲村鄢家堤,南邻大垅村李家湾,北与庙岭镇黄泥畈村隔水相望。与黑草湾相邻近的大垅村湾还有孟家湾、尹家湾、方家湾等。

那个时候的黑草湾,犹如大垅的南泥湾,或似北大荒。可黑草湾的湾里湖泥肥沃,水藻茂盛,鱼虾繁多。也就是在1976年至1978年期间,黑草湾渐渐引人注目,原鄂城县水利局就在这里牵头测绘后而筑起了“厂”字型黑草湾大堤,全长约3公里,堤坝宽4米,海拔标高18米,“围湖造田”面积达1800余亩,再经当年的大垅大队分给各生产小队种植水稻。一片宁静的湖水,如梦如幻,变成了一片期待盛产粮食的稻田。

转眼到了1980年,大垅大队又将黑草湾收了回来,开始了“退田还湖”,将其承包给了浙江老板养起了珍珠,后又承包给了本地村民养鱼,也就使这里一步一步被衍变成了当地村级经济的增长点。

黑草湾,像一个香饽饽,那个年代就这样引人注目。只是在“围湖造田”的那个年月,我们恰同学少年,又偏偏在大垅学校的校园里遇到了“开门办学”,才有了与黑草湾的蓦然“遇见”。一边在校园读书,一边还须到田园劳动。那个时候,印象最深的劳动场地就是到黑草湾去抓鱼,老师一号召,就从家里随身带出竹篾编织的鱼罩和装鱼的鱼篓奔往黑草湾。即便是带我们同劳动的女老师,也与我们一道下到黑草湾里,在齐腰深的水里罩起鱼来。

因为这片水域是刚刚筑起了堤坝,黑草湾内的水域也就囤积了大量鱼虾,它们还不知道往哪里逃匿,它们也许以为在这片水域还会像以前一样安然无事。可是,将这里围起了堤坝,标志着这片水域即将由湖水变成稻田,也就意味着它们的命运将要从此改写。

在齐腰深的水里、淤泥里抓鱼,终究还是一种快乐。缓缓挪动,将鱼罩从水面罩下去,水也浑了,于是就开始“浑水摸鱼”。鱼罩里自然有鱼逃命的动静,从鱼罩口将手臂伸下去,竟可以从鱼罩里取出好几条鱼来。一块在水里前行的同伴,有的就拖着一个大盆子配合装鱼。抓鱼自然也有瘾,只要在水里前行时将鱼罩能往前面挪动,就意味着罩鱼时能有收获。

对黑草湾的刻骨铭心,自然与在这齐腰深的水域里抓鱼息息相关。傍晚,将鱼一盆盆运到岸边,鱼还在盆里活蹦乱跳。紧接着,又将鱼运到了校园。老师说,抓鱼抓累了,鱼也抓得够多,要让学校食堂的师傅为同学们加餐慰劳。各班的同学在自己的班里就地取材,将每三四个课桌拼成一大桌,约十个同学围在一起。每个大桌上放四大脸盆鱼,有鱼汤,有烧鱼,草鱼、青鱼、胖头鱼等居多。刚抓起下锅的鱼自然鲜嫩,在那个贫瘠的年代,忽然有一顿这样的美味佳肴,何其难得,又何其欢愉。此生此世,也就没有忘记这顿取之于黑草湾的校园鱼宴,进而也就不会忘记曾经荒无人烟的黑草湾了。

岁月一页一页匆匆翻过。2009年,湖北省联投公司进驻了大垅。大垅要被开发了,大垅的田野进入了寸土寸金时代。省联投公司又将这片黑草湾进行了“吹填”。现在的黑草湾,又成为了梧桐湖园区秀色可餐的湿地公园和生机勃勃的露营基地。黑草湾不再是土里土气的湖湾,如今却像诗一样呈现在来来往往的游客面前。

眼下,我从城里常常回到老家走走。每每走到黑草湾,我就想重新打着赤脚,下到水里去摸摸鱼。可惜,岁月更迭,物换星移,黑草湾的容颜早就变了,已经没有可能回到从前的那个模样。在曾经寂寥的黑草湾,黑草湾的容颜已经变得十分靓丽,坐落在这里的梧桐郡已迸发出生机盎然的现代气息,而我的脚上,也早已穿上了锃亮、锃亮的皮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