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沙关(散文)

(2022-12-22 09:21:05)
标签:

散文

分类: 散文
                      白沙关(散文)

                                             庞良君

白沙关这个地方,如今有些寂寞。匆匆来此地探寻,映入眼帘的就是成片耸入云天的大树与古色古香的石垒寨门。时令尽管是冬日,但一抹斜阳照在这里,为整个白沙关融入了一股暖意。此时此景中的参天大树,每一棵都赤条条的身躯,没有挂上一片叶子,枝桠越往上面分支越多,看上去就像一幅幅天然素雅的版画;石垒寨门两侧还有石垒的寨墙,寨门上面还有约一层楼高的青砖黑瓦马头墙的古建筑,而由此寨门走过去,便是一条古巷道,越往前走地势越低。

这白沙关不愧为雄奇之地,自然与其关隘区位有关。江西上饶的德兴也有个白沙关,地处浙赣交界处;贵州也有个白沙关,还以白沙关命名了一些街区。而眼前的白沙关,是在大别山腹地的鄂豫两省交接地带,属中原通向江南的“要冲”。这个不同寻常的白沙关,既可扼守中原“南大门”,又可俯瞰荆楚大地。其实,类似于白沙关这样的关隘,大江南北众多,譬如玉门关、山海关、嘉峪关、娄山关等,不仅地理位置独特险要,而且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均留下了厚重历史遗迹和精彩动人故事。前年初秋,我曾应友人邀请,驱车去鄂东南的咸宁通城小住,就专门去看了看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天岳关,此关位于湖北通城麦市镇的黄龙山与湖南平江虹桥镇、江西修水白岭镇的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始建于南唐保大中期,清咸丰五年又进行了重修。在天岳关,我根本无兴登高赏景,因为到这样的关隘,涌上心头最多的便是“忧思”情结。天岳关自古以来的战事较多,后周与南唐两军就曾鏖战于此,宋代岳飞也曾领兵清剿洞庭杨么到此关屯兵,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从湖南进入湖北占领通城亦过此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军侵华企图灭我民族,驻守天岳关的国民革命军为阻击日寇进攻长沙,就在这里与其进行殊死搏斗,这天岳关上也由此留下了一座座“无名英雄墓”。

与天岳关相近似的是,白沙关同样是一个有战事遗迹的“忧思”之地。根据早年的《麻城旧志》记载:“白沙关,在县北九十里光山县界,与黄土相近,山路峭壁,委折而上。萧军置沙州,治白沙城,后魏困之,又建都宁郡,领建宁县。”这记载的就是南北朝时的白沙关“战事”,此“麻城”属湖北,与河南“光山县”紧邻,而“白沙关”即在从“麻城”分到河南去新组建的“新县”陡山河乡南境,“白沙关”南比邻郭家河乡麻布村,就处于江淮分水岭,也就是说白沙关的关南、关北之水均分别注入长江和淮河。如此一个地势险要之地,当然在“战事”上是易守难攻。清宣统《黄安乡圭土成志》也记载:“白沙关,萧梁置沙州治此。将军吴子杨为魏子英所败,地入魏,仍沙州,后废州,关仍归宋,亦戍守重地。距光治百四十里,淮南五关之一,宋时达汴之孔道也。”这就印证了:白沙关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就已经成为戍守要地。

古代的白沙关“军事”险要如此,现代的白沙关亦是“暴动”的“引爆”之所。就是在这里,至今还保存了1928至1929年间发生暴动的“白沙关农民革命起义旧址”,也称“白沙关万人暴动旧址”,属“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正是这场“万人暴动”,在白沙关打通了“革命通道”,推动了鄂豫边区的革命壮大与发展。而“万人暴动”旧址就在“白沙关村”。此村因先有“关”才有“村”而得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村落“背山、面水、临田”等通常的选址标准,白沙关能成为村落,绝非是因“战事”才有的聚族而居,恰恰是当“战事”渐渐远去后而慢慢形成的。可想而知,在“兵家必争之地”,常有“战事”偶发,是不宜成为人民的“安居之所”的。当然,事物的形成也有它的“两面性”,因为白沙关这一关隘重要,古时才会在白沙关的“制高点”设置“西有擂鼓台,东有望风尖”的“关卡”,有了“关卡”,就会有人的行踪,也就渐渐有了人在这里聚合。所谓“白沙关山寨”的形成,大抵就是这么回事。其山寨原有南北两个寨门,两寨门之间还贯穿有一条长约百余米的小街,这小街两侧便整齐分布有传统民居,外围还有石砌寨墙,只因岁月长河流逝,现石砌寨墙和南寨门已坍塌毁损,惟剩部分残迹于世,无可看到早年的原貌,好在眼前的北寨门即白沙关城楼和百米长小街两侧民居保存安好,让人千里迢迢而来,还能看到早年的一些历史真迹。

在白沙关转悠,再也看不到当年磨刀霍霍的“战队”,再也听不到当年关隘的战炮声、马蹄声、号令声,一段“黄尘古道”就此成为了飘散的“历史烟云”。白沙关一如既往地“卡”在周围的山势中,像个浇铸的“马鞍”;其周边的参天大树,仿佛它身边紧随的铁杆“卫士”,不离不弃这个曾经扑朔迷离的“关口”。

无论怎么看,白沙关成为“豫楚要塞”,自然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大凡“关隘”、“要塞”之地,都因利于“战事”而缺失“太平”,而有频频“战事”之地,自然也就有“英雄用武之地”,易出“英烈”也易出“匪徒”。我曾经驱车走遍鄂豫皖交界的山山水水,尤对湖北麻城、红安、大悟,河南新县、光山、息县,安徽金寨、岳西等地山体山貌悉心观察,这些地方大多民贫山瘠,耕种资源狭小,生产生活水平低下,贫穷群体相对较多,人民改变自己的愿望自然比其他一般地方要强烈得多,单就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涌现的将军和英雄比比皆是,成为了一种可歌可泣的“红色现象”。

如今,鄂豫皖早已随着“天下太平”而进入“太平盛世”。以白沙关为代表的关隘之地,在远去了鼓角铮鸣后,已重塑为黄尘古道上一处静谧的文化符号。


【2022.12.11     河南新县    白沙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