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执政爱才识才的北宋“文人宰相”
(2022-07-20 20:27:30)
标签:
散文 |
分类: 散文 |
晏殊——执政爱才识才的北宋“文人宰相”
他在当年被称为“神童”,十余岁便被皇帝赐进士出身。
他是宋代士大夫的代表,与欧阳修同属官场同僚、文学巨擘,而对欧阳修又有着深切的知遇之情。
他出身寒素又不善心计,却遍历华要,官运亨通,曾掌管朝廷政务、军事、财政、监察等最高机关职务,官至宰相,位高望隆,一心为国,提拔欧阳修,保护范仲淹,功勋卓著。北宋的政治革新、文学革新,都与他有极大的关系。当年,主张新政的代表人物范仲淹、核心成员富弼,以及欧阳修等人,或为其门生,或为其爱,尤其是在思想政治主张上的相近,聚合为一股进步的政治势力。
此人,就是北宋著名词人、一代贤相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
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省进贤)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自幼能文,宋真宗景德初,他还是十四岁的少年,因张知白推荐,便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天禧二年(1018年),被选为升王府僚,后迁太子舍人。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因为人慎密受到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易》,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仁宗亲政后,他更受宠遇,最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成为宰相。晚年出知陈州、许州、永兴军等地,获封临淄公。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在开封病逝,享年65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晏殊早而夙慧,慎密得器,仕途之初就平步青云。景德三年(1006年),他被召试于中书,事后转任太常寺奉礼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因真宗东封泰山,晏殊被调为光禄寺丞,再任集贤校理。因其父去世,他回到临川老家服丧。服丧期还未满,他就被召回任职,随真宗前往太清宫祭祀。随后,奉诏编修宝训。不久,又因母亲辞世,他请求等服丧期结束后再去任职,却未被允许。后调太常寺丞。
天禧二年(1018年),真宗第六子赵受益被封为升王,晏殊被选为王府的记室参军,再迁为左正言、直史馆。同年9月,晏殊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兼太子舍人。不久后,又任知制诰、判集贤院。此后,他相继被调为翰林学士,充任景灵宫判官、太子左庶子,兼判太常寺、知礼仪院。这期间,真宗每次向晏殊征求意见,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再由晏殊把自己的建言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装在一块呈给真宗,真宗由此对他的谨慎严密十分欣赏。
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驾崩,赵祯即位,即宋仁宗。仁宗其人,少年嗣位,由嫡母刘太后听政。时任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臣议论纷纷,恰是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才使此事了结。事后,晏殊得以升任谏议大夫兼翰林侍读学士,刘太后认为他是仁宗在东宫时的旧臣,便额外加恩,授官给事中、景灵宫副使,判吏部流内铨。晏殊后参与编修《真宗实录》。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易》,又晋升为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再升至枢纽密副使,自礼部侍郎转授刑部侍郎。
即便晏殊在此前顺风顺水,可官运有时也会发生突变和逆转。晏殊因反对授幸臣张耆为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曾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就这样于天圣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数月后改知应天府。
此后,晏殊再度获召入朝,拜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
天圣七年(1029年)二月,改授兵部侍郎、资政殿侍读学士兼秘书监。此外,晏殊还奉命主持了天圣八年(1030年)礼部的贡举。次年,又升任三司使。后第二次担任枢密副使一职,还未正式到任,又在明道元年(1032年)改拜参知政事(即副相),加尚书左丞。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将要拜谒太庙,当咨询晏殊时,晏殊加以谏阻。当年三月,刘太后辞世,仁宗亲政,便于四月将太后任用的执政大臣全部外贬,晏殊也被外放为礼部尚书、知江宁府,不久又改知亳州(今属安徽省),后带刑部尚书衔迁徙知陈州。再后来,晏殊重新被召入朝,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第二次担任了三司使一职。
康定元年(1040年),晏殊被迁知枢密院事,同年九月加检校太傅,正式担任枢密使,后加拜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晏殊以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了宰相。
晏殊位至宰相执政时,在人才的识别与吸引上,堪称楷模,被誉为贤相。曾经重用和提拔了一大批肱骨之臣,如韩琦、富弼、范仲淹等,乃至王安石也曾受到了他的教诲。
可是,在庆历四年(1044年)秋,晏殊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时,遭谏臣孙甫、蔡襄弹劾,以工部尚书出知颍州。后又以礼部尚书、刑部尚书相继知陈州、许州等地。晏殊60岁时,又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任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节度使,充任一路都部署、安抚使。又调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转拜兵部尚书,勋阶进至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临淄公。
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晏殊因病请求回开封府医治,待痊愈后再出京供职。仁宗便特意留下晏殊,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并每隔5日见仁宗一次,仍以宰相规格相待。
至和元年(1055年)正月,晏殊病情加重;正月二十八日,晏殊辞世,享年65岁。仁宗亲去祭奠,还为没能在卧病时来看望深表遗憾,并命辍朝两日,赠官为司空兼侍中,赐谥号“元献”,且在晏殊碑文的首款篆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
一代贤相的人生,谢幕了。他的仕途,可谓几起几落,又峰回路转。
晏殊是欧阳修的老师,以词著于文坛,因与欧阳修两人词作成就非凡,被并称“晏欧”。尽管晏殊的政治生活相对平淡,但他个人的家庭生活颇有情趣和艺术。他的诸多小词,常常产生于政治生活以外酒后歌残的环境里,大多是流连光景、抒写个人情怀和表现游乐生活的小品,格调婉约柔媚。他的词,善于捕捉瞬间情景,并通过锤炼语言,将情景表现得十分精细,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外离愁三月雨“、“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等等,都运用了清新的笔调,给后世留下了永恒美好的记忆。
前一篇:老牌坊遗址
后一篇:秦观——铮铮风骨的“苏门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