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文化建设要凸现“乡村味道”和田园“内核之美”

(2022-06-13 10:53:06)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乡村文化建设要凸现“乡村味道”和田园“内核之美

                                             庞良君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原生地”、乡土文化的“聚集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文化具有社会性、开放性、群众性。乡村文化更具有价值的导向性、情感的归属性、行为的引导性和教育的实践性,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早就对乡村建设寄予厚望,提出要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各地乡村建设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营造“美丽乡村”,呵护“乡愁文化”,传承“乡村味道”,已经取得良好成就,但一些地方规划和建设存在过于追求“表象之美”而忽视融合凸现乡村文化“内核之美”等问题。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围绕“和谐共生”做文章,立足于让人民过自己“向往的生活”。而过自己“向往的生活”,当务之急就是要建设“家园文化”。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

一、坚持“规划先行”。 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从农房设计建造水平、营造留住“乡愁”环境等12个方面,做好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地。一是学习借鉴。目前,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甘肃乡村舞台、广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安徽农民文化乐园等地已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供需衔接、各具特色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逐渐成为各地乡村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精神家园的乡村文化精神新地标,值得学习借鉴。二是着眼长远。要从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序实施的高度,对村居、田园、河湖、山体等做好统筹谋划和科学规划。特别注意要着眼长远,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千方百计提升乡村文化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重点对“零散乱”田地进行统一治理。要按照“乡村味道”、“田园之美”、“农家之乐”的理念,规划乡村景观文化、田园文化、农家庭院文化,保护好古村落、古民居以及每一棵古树、每一座古桥、每一口古井、每一件有代表性的老农具。三是抓好传承。乡村景观文化要结合规范建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村湾景观文化,着眼于文化传承,统筹规划建设“六个一”,即:文化广场(含百姓大舞台)、文化长廊、文化讲堂、文化礼堂、文化活动室、文化陈列室(乡村文化记忆馆);田园文化要结合弘扬农耕文化传统,生动传播祖先留下的“二十四节气”瑰宝,将生态、产业与文化融为一体;农家庭院文化要结合传承孝道美德,营造文明乡风,谋篇布局构建各具特色的农家之美。

二、精心“分类推进”。成立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专家指导组,聘请有情怀、有见识、有专长的文化专家参与指导,编制相关工作方案,结合各地实际,实施“一村一策”分类推进。乡村深厚的人文资源是乡村振兴的柔性优势所在,而衣、食、住、行、耕、读、传,这七个方面构成了乡村人文资源系统。衣、食、住、行,体现了乡村生产关系和精神风貌;耕、读、传,是乡村生产形态和教育形态。乡村文化建设大体分为乡村农耕文化、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手工艺、乡村生活等方面。一是沉淀乡村农耕文化。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农耕文化主要是指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农业美学文化等。二是打造乡村景观文化。立足本土,结合“宜居”、“宜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原则,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综合构建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自然环境景观,将村湾闲置空间,改造成人见人爱、“看着养眼”的“共享空间”,让乡村景观尽显“现代风情”。对收集的旧农具,要请专家帮助设计加工,使其变成乡土味十足的艺术品。三是激活乡村传统手工艺“再生”能力。传统手工艺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村与民的“感情线”|、“文化线”,是乡村文化的有力支撑。要按照中办、国办已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的要求,着力培育乡村工匠,带动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要因地制宜,要鼓励传统手工艺在“再生”中寻找“创新点”,创造出更多时尚单品、公共作品、共享空间、体验项目等丰富的价值载体,使其兼具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四是丰富乡村生活。乡村“是一个天然共同体”,既是人们的生产空间,也是人们的生活空间。乡村生活方式是厚植乡村价值的土壤,可引导建设重点示范村,打造特色乡村“民俗文化”和“美食文化”品牌。

三、提振“乡土精神”。“乡土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清润村民心灵,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旷日持久动力。提振“乡土精神”,就要找准乡村文化“脱贫”与文化振兴的衔接点。一是实施乡村文化“守根”工程。可学习借鉴吉林省启动“吉林印记——乡村博物馆”项目建设的作法,站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整体谋划推动,旨在强化乡村记忆的具象化、乡愁的鲜明化和文化根脉的特色化,吉林省已共建成乡村博物馆91处,较好重塑了人民对家乡文化遗产的认识,为有效推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建议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守护乡村独特价值,传承发展乡村“安土重迁”、“耕读传世”、“仁爱孝悌”、“克勤克俭”、“敦亲睦邻”、“笃实诚信”、“守望相助”、“谦和好礼”等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落实国家支持政策,出台地方扶持政策,鼓励兴办乡村民间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建好乡村文化“固魂”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载体,立足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农民精神文明程度,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围绕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做文章,生动讲好乡村美丽传说、人文故事,宣传推广激励乡村好人(优秀党员、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能人(手工艺匠、非遗传承人、种养殖大户等),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三是强化乡村文化“人才”工程。既要用好乡村文化“土专家”,又要培育乡村文化“新农民”。特别要千方百计激活乡村有文化专长的“文化人”的智慧,鼓励其在乡村“安营扎寨”,当好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者。

四、推介“乡村风光”。乡村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乡村文化建设应有“泥土芬芳”,其山水田园之美可以唤醒人的心灵,可以布局高品质的“小桥流水人家”。一是要突出保护“野”。突出乡村“真实、淳朴、亲近自然、接地气”的文化底色,让乡村和田园多一些大自然的“野趣”。要学习借鉴河南信阳郝堂村、湖北武汉江夏小朱湾等村湾的成功经验,科学构建与城市截然不同的价值审美及文化景观。二是要突出保护“土”。深挖本土乡村“潜质”,建好都市“后花园”,避免扎推上马和同质化竞争,培育打造一批原生态的“绿色乡村”、有口味的“美食乡村”、有文化根脉的“民俗乡村”、建造独特的“艺术乡村”,办好有文化特质的“乡村客栈”,讲好言传身教的“乡村故事”,使之尽快成为有文化趣味、适宜度假的“休闲乡村”,逐步形成乡村文化旅游新业态。三是要千方百计“推”。要采取各种激励办法,组织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会、乡村风光摄影展、乡村采摘巡游、乡土诗会等各类活动,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乡村短视频等现代先进手段,向社会广为进行乡村情怀表达和乡村风光推介。



【已刊发于2022年6月10日《鄂州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