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读《唐人千首》问故人

(2022-05-11 11:29:29)
标签:

文化

分类: 随笔
                         试读《唐人千首》问故人(随笔)

                                                                     庞良君


初夏时节,友人送来一册刚刚印行的《唐人千首》。我接过来,捧在手里,深为这个书名震撼,因为过去常常捧读得较多的是《唐诗三百首》,也读过《宋诗一百首》等类型的诗集。而眼前的这册《唐人千首》,竟有“千首”之多,就令我有点拍案惊奇,盯住封面半晌,方明白这是本土两位已故奇才艾义炜、傅庸武精心选编。只不过,在艾义炜、傅庸武两位先生悄然辞世多年后,鄂州文苑还有艾三明、胡念征、余国民等诸君子慧眼识珠,将艾义炜、傅庸武两位用毕生心血精心选编的“唐诗”印行于世,这无疑是对中国经典诗歌的薪火相传善举,也将成为鄂州文苑妙趣横生的一段佳话。

打开《唐人千首》,自然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更多“唐人”诗歌的精彩。这《唐人千首》,内含十卷,选编唐诗“千首”实有1019首,囊括当年的“唐人”累积210位。而入选这《唐人千首》最多的当属李白和杜甫,二人被选诗作均在百首以上,再多一些的便是王维、李商隐、韩愈、岑参、高适、孟浩然、韦应物、刘长卿、柳宗元、王昌龄、杜牧等名家,而所选诗作相对陌生的诗家也有不少,诸如薛稷、梁献、丘为、王湾、鲍溶、窦牟等。如果说,把对“全唐诗”这样的选编,当作对唐诗的一次“民意测验”,那么,艾义炜、傅庸武两位故人应该是大众文化学者中对唐诗最虔诚、最热恋、最公允的一类。

艾义炜、傅庸武两位,何其人也?听其名,我在青年时代就是景仰了的。两位都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前者生于老鄂城城关的东门濠口,后者祖籍老鄂城,却生于武汉汉口坤厚里;两位都考过大学,前者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却因家境拮据未能进京就读,后者有幸上了原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两位都在本地大型厂矿供职,所幸岗位都未脱离“文墨”,前者在鄂州最大的厂矿鄂城钢铁厂任过工会干事、文工团编导、厂报编辑等职,后者在省管鄂城水泥厂篮球队和附属学校等多个岗位供职;两位奇巧的是,都因才气过人“惹事”,在“文革”中坐过“班房”,受过严重伤害,又都被昭雪平反。尽管对艾义炜,我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但艾义炜这个人的名声和才气在鄂州坊间却有口皆碑。艾义炜天资聪颖,5岁即入学读书,中学时代熟读《红楼梦》,尤对古诗词典故和韵律用功极深,在其人生后期,曾经“躲进小楼成一统”,以笔墨纸砚为伴,创作了《彭楚藩》《文天祥》等系列文学剧本、小说、诗词及书法等作品,只可惜长期吸烟以致鼻咽癌,于1998年就不幸辞世,时年仅58岁。而对于傅庸武,我倒是有幸熟识,其人性情温和,乐观向上,且博闻强记,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尤在鄂州文化圈中被赞誉有加,而在同辈或后生之间又颇为谦逊,他曾馈赠我一册他的散文集《抔土沉潭》,其文语言诙谐,更有常人难知的胡夷里巷之事被他写得妙趣横生,不虚美,也不隐恶,这本集子我不仅读过多次,至今还被我珍藏在书柜里。据说傅庸武先生4岁启蒙,颇有读书天分和童子功,可惜在高中毕业后迫于生计,拖过板车、榨过油,做过杀猪佬、卖过鱼,卖鱼时还能较准确目测鱼的斤两,后来招工到了鄂城水泥厂篮球队,篮球打得顶呱呱,再后来上了大学,又遨游于汉语言文学的海洋,以至终生眷恋不舍。遗憾的是,傅庸武先生于2013年12月匆匆离世,至今一晃几近十年。

有口皆碑的艾义炜和傅庸武两位先生,已经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上“渐行渐远”。所幸的是,两位故人在他们的有生之年,竟合作选编了眼前的这本《唐人千首》,这是留给我们的最好纪念。据说两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后期暴风骤雨尚未歇息之时,都才刚过“而立之年”,就甘于寂寞,开始选编这本《唐人千首》,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当年,他们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凭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和稀少的参考书籍,编选这本集子,且用简陋的老式钢板刻写,再用手工推滚油印,才留下了这个与讲义近似的本本。而这一举动在当年不仅难以得到“认可”和支持,还似乎有些“不合时宜”,才华正茂的傅庸武和艾义炜,一个随后在所谓“学习班”身陷囹圄,一个穷困潦倒,辛辛苦苦刻印的几十本“唐诗”选编,竟被抄查一空。令人欣喜的是,在经过抄查和恐慌岁月过去了数十年后,傅庸武夫人杨萍女士将悉心保存的一卷刻印“孤本”《唐人千首》从外地带回了鄂州,才有了当今鄂州诸君子倾囊相助,并予以校勘、注解和印行问世的机缘。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的火种传导散发的魅力,也是经典唐诗千年不衰在《唐人千首》中得到了印证。

尽管时代的列车还在新世纪的高速轨道上驰骋,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又在呼唤文化的繁荣,诗歌也就依然驻扎在人们的精神空间而不离不弃,人们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还依然需要诗歌的甘甜和情愫表达。没有诗歌的时代和没有诗歌的人生,就是枯涩的时代和人生。即便在当今物质条件日趋美好的时代,人们仍对诗歌有食粮般的渴望和需求,否则,若仅仅满足生活在花天酒地,没有诗歌滋润的日子,也不会活出人生的精彩。艾义炜和傅庸武两位先生,虽然远去了,但他们的生命与诗歌情同手足,他们永远是诗歌的真朋好友。读到他们留下的《唐人千首》,我似乎感到他们“正青春”对诗歌的虔诚与热烈,他们与诗歌永远活在了一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