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错字奇观”让你笑哈哈(随笔)
(2022-04-23 21:33:56)
标签:
特写 |
分类: 散文 |
坐在书房,突然想写篇关于对一些文字肆无忌惮错写错用怪相的东西。说是“突然”,其实思量了好久,于是,油然而生,就写了这个题目:有多少“错字奇观”让你笑哈哈。
我做学生时,教我的老师常常说,字是一个人的脸面。我理解,老师的这句话还仅仅表达的是字的书写水平,其前提还是要具备识字、写字和用字遣词的基本功,因为我们学知识,做“知识分子”,最主要的要在“知”与“识”方面高人一筹。其实,一个人读书启蒙,学语文课就是从识字开始的。然后一年又一年不断升学,学科也越来越多,以至后来上大学选择不同专业再继续学,但普天下无论是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还是学别的,任何学科专业的选择造化,实际上少不了汉语言文学。一个人的文字和语言水平,可以在各个专业的岗位和平台上能见分晓,各显神通。
中国文字和语言博大精深,学好文字和语言是一个人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基本功,是职场交际、能力提升、成就造化的“高架桥”。曾经听过一首歌,叫做《中国字中国人》,歌里一开头就唱道: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写字要用心,做人要真诚。可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学好中国字,写好中国字,用好中国字,还有林林总总的缺陷,尤其在文字语言书写、公共空间展示、网络语言交际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怪相。曾经在街头巷尾看到各种文字性的宣传,在超市商店看到不少菜品的书写,在机关文案看到用字用词的表述,在网络微信交流看到文字语言的传递,几乎都有让人惴惴不安的错愕。早年在机关从事公文写作,曾受命写一公文,某领导文化底子不大好,却有对文稿“把关”的权力,他在文稿修改时突发奇想加了一词“如数家珠”,问我妥否,我是个学文的教书匠出身,没有学会随声附和,便说这个词应该是“如数家珍”,某领导说,珍珠、珍珠,珍和珠都可以的,见了这种情形,我只好一笑了之。近些年网络发达,有两位我都熟悉的朋友本不相识,却因为我做了“桥梁”,他们便一认识就相互之间加了个微信,可到了某年春节前夕,其中一位客气地跟对方发了一条表达祝福意思的微信,可将一句“祝您全家快乐”里的“家”字无意写成了“冢”字,而这个“冢”字却是坟墓之意,大过年的,对方收到如此“祝福”,一下子就恼羞成怒了。二人不欢而怨,春节过后还找到我来评理,我哭笑不得,说这都是文字出错惹的祸,绝不是故意所为,劝了半天,方才罢休。
近段各地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疫情,没想到本地也被一从外地回来的“病例”造成了一些“密接”,于是城区断然实施了“静态管理”,小区开始了封控,市民开始了居家隔离,网络建群也开始启动了居民购物来“接龙”。每天,我也学会了到小区“接龙”群联系买菜事宜,也就有机会看到了文字被糟糕的一些场面,让我哭笑不得摇摇头,也让我忍俊不禁笑哈哈。有的是做代购的志愿者开的菜单,有的是居家隔离户来“接龙”的,没想到竟出现了诸多错字来,譬如,常见的“苋菜”,被写成了“汗菜”;“豌豆”,被写成了“碗豆”;“番茄”,被写成了“翻苆”;“豆芽菜”,被写成了“豆牙菜”;“卤干子”,被写成了“鲁干子”;“大蒜头”,被写成了“大算头”;“辣椒”,被写成了“辣交”;“苹果”,被写成了“平果”;“香蕉”,被写成了“香交”;还有:“蚝油”,被写成了“耗油”;“沃柑”,被写成了“乌柑”;“洗衣粉一袋”里的“一袋”,被写成了“一代”;“草菇老抽”,被写成了“草姑老粗”,等等。一口气在网络“接龙”群看到了这么多写别了的字,好像跌进了“文化的沙漠”,好像进入了错字的“魔窟”,感到颇有些不可思议。心想,当年他们的老师教识字、写字、用字遣词,怎么连这些常用的字词都错写、错用到这种程度。这还仅仅是在这一波疫情时段新开的一个网络“接龙”群里所看到的“错字奇观”。
看到了这些,我实在忍不住哈哈一笑。曾经在青年时代多次读过古文里的《劝学》,我今天也来做个“劝学先生”,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从事何岗何业,劝君还是要学好自己的文字语言,莫再让我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错字奇观”笑哈哈了。
前一篇:鄂州伢回来啦【歌词】
后一篇:古楼银座之歌(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