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走进成都宽窄巷》入选《中国散文大系》

(2012-06-18 22:45:26)
标签:

小记

散文

文化

分类: 散文

     今日收到中国散文学会通知:散文《走进成都宽窄巷》已正式入选《中国散文大系》(旅游卷)。

    该大系由中国散文学会编纂,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被称为当代散文界的四库全书,定于2012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首发式。我曾于2010年5月底至6月初赴四川悠游,其间,先后抵达九寨沟、黄龙、成都、都江堰、汶川等地。回鄂后,便写了散文《走进成都宽窄巷》等作品。

 

 

                    走进成都宽窄巷【散文】

 

                                        庞良君

 

     此次进川悠游,一脚踏进成都,感到要去寻觅的地方实在太多,诸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文殊院等历史文化遗迹,都是值得我游历的佳绝处。

 

     先去何方?待抵下榻的泸天化酒店一询问,得知距离最近的还是宽窄巷子,从酒店出发步行十余分钟即可到达。斯时已近黄昏,徒步来到宽窄巷子口,一眼望进去,便觉得这“老成都”的巷子非同寻常,尽管武汉的户部巷、苏州的裤裆巷等都不同程度地沉淀了城市的历史记忆,但初识这里的巷子却给人一种独特的精神亢奋。据说,在民国之前,成都的建筑大多是篾笆或木结构,只是在清朝时,有八旗子弟来到成都,为西南这座古城带来了北方的气息,也带来了建筑用砖。当年象大慈寺那种清代的汉人风格的木建筑随处可见,八旗子弟的融入,便使宽窄巷子走出了有别于成都传统巷子的构建路子,建成了成都唯一以胡同的建筑形态展现的建筑群。到了民国,西洋风格又来势迅猛,一些商贾纷至沓来,在这里修建公馆,一时间,修建的四合院、洋楼使这宽窄巷子变成了一个风格各异的建筑拼盘。

 

     这个百年沧桑的巷子,到了现代,本是一个年久失修的、几乎被人遗忘的“城市孤本”,只是到了近年,成都的有识之士凝聚各方力量,让这宽窄巷子的外立面依然按照老房子的外观重建,门、砖及建筑横梁结构,尽量保持了原始的格局。再造与传承,已使这宽窄巷子,在公众面前缩放了现代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进入宽巷子,我和随行的几位朋友走走停停,巷子两边色彩纷呈,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在这里,吃饭、喝茶、泡酒吧,大多已是高朋满座,逛巷子的络绎不绝,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早年,林语堂先生说:“宅中有院,园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中有天,天上有月······这是中国式文人的院落梦想”,如今,踱步这巷头巷尾,身临其境,便觉得这里应是巧合了林先生的“院落梦想”了。

 

     走进巷子深处,深感这里的古色古香,这里的青砖与墙,这里的一座座庭院,与闹市的高楼,以及各种琉璃顶的、瓷砖外立面的、玻璃幕墙的建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闹市高楼尽管高大,但没有特质。而在这巷子深处,虽无巍峨耸立,亦无车水马龙,但感受的是传统的文化与生活风味、独特的生活情调与节奏。都说成都人好泡茶馆,也好麻将,人生常在茶馆和麻将之间穿梭,这种悠闲的“慢”生活,已经给人留下了一个不算完整的成都“映象”。

 

     无论人家怎么评说,在这宽窄巷子里,美食、休闲、娱乐构成的“慢”生活,我以为至少是对“老成都”历史的一种记忆追踪、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兴致之中,几位朋友不约而同选择进了左侧的一家四合院,院子内摆了七、八个台位,树木、花卉生长其间,院门之外的另三侧为包房,好一个巷深酒好菜肴香的“美食家”!坐在院内一棵银杏树下的台位,点了一火锅、一青菜、三烧菜,要了几瓶啤酒,边吃边喝,边听音乐,算是美美的“爽”了一回宽巷子。

 

     其实,在域外,尤其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城市,“慢”生活,意味着一种健康、平和、浪漫的生活方式。早在1986年,当意大利记者卡洛·彼得里尼得知有人要在罗马著名的西班牙广场附近新开一家麦当劳快餐店时,为了捍卫意大利的美食文化,他发起了一场保护享受权利的国际运动,并迅速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响应,他们便在意大利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慢餐协会,期望人们细细、慢慢地品味美食,用更多的时间和更松弛的心态去享受生活、文化和美味。1999年10月,意大利的基亚文纳、布拉等4个小城的市长第一次给慢城作出了明确定义,即生活节奏慢半拍的城市形态。他们在慢城宣言中,提出了大抵包含市内禁止机动交通工具等五十多项服务承诺,其宗旨就是为了保护当地的特色,抗拒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同质化和标准化。

 

     这种推崇“慢”的运动,越来越多地被注入了文化的色彩,它保护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眼下的成都,从严格意义上讲,尚不能称之为慢城,但透过这百年老巷,可体味“慢”生活的一些哲学和文化。

 

     窄巷子与宽巷子平行而布,两巷之间也就几米之距,中间又由几条窄窄的胡同相连。穿行其间,倍感轻盈畅快。宽巷子以美食居多,窄巷子则以娱乐休闲为主,一宽一窄,各显千秋,尽管斯地为近年有识之士的翻新之物,但这里古墙、老砖、旧门头等,都是阅尽“老成都”变迁和沧桑的历史见证。这里的一棵树、一口砖、一匹瓦、一个门栏、一个拴马石,甚至一个保存原貌的名人故居,都散发着无穷无尽的文化魅力。

 

     有着千年历史的宽窄巷,如今被今人传承入化,仔细看看这里开巷以后美名的一些店铺,比如喝茶的有“听香”、“花间”、“可居”、“一饮天下”,比如中西餐的有“宽坐”、“滴意”、“点醉”、“养云轩”、“香积厨”,泡酒吧的有“白夜”、“景至”、“磨房”、“柔软时光”,云云,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有的还将餐饮与听音乐、观川剧结合起来,形成了地道的“巷子文化”。不仅如此,成都的很多文化人也直接参与其中,比如诗人翟永明、石光华等,都成了这巷子的“当家人”。还不仅仅如此,聪明智慧的成都人把这旧巷子变成了新巷子以来,在这里开办起“生活讲座”、“羌文化摄影展”、“诗歌作品朗诵会”,甚至还大胆举办“台湾美食节”、“法国美食美酒品鉴”、“梦幻温情浪漫圣诞节”等活动。这些无疑为“老成都”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我这样的外来客带来了道不尽的眼福和口福。

 

     在“老成都”闹市区“慢”生活了一回,一直意犹未尽。逛了,吃了,喝了,听了,这宽窄巷子也留下了我的一段美好的柔软时光。

 

     【见2010·6·16本人新浪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