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交响人生》有感
(2013-05-27 20:36:17)
标签:
杂谈 |
假如有一部电影值得你不停地连看三遍,它就是《交响人生》;假如一场音乐会值得你连看三次,它还是《交响人生》。
终于看完了法国电影《交响人生》,心中久久不能自抑,这是一部好电影,我几乎看了三四遍,仍然不厌不烦。导演用一场冒名顶替的音乐会诠释了很多的人生、社会、历史真谛。电影《交响人生》的情节和很多艺术作品一样也是采取先抑后扬的风格,通过平淡幽默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残酷沉重的历史事件和人生打击。天才音乐指挥家安德烈在他任职俄国歌剧院首席指挥时,因为拒绝听从当局荒诞的政治指令遣散乐团里的犹太人的音乐家,从而被前苏联当局当面侮辱且被停止指挥乐团三十年。当他重新回到乐团时,早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更不堪的是,他不是以在灯光下舞台上、地位崇高的指挥家身分回来,而是地位卑微的清洁工。直到有一天,他得知乐团可以到巴黎的音乐厅演出,为了一圆心中的音乐美梦,安德烈将同样沦为清洁工的乐团老友以及流浪在各行各业的老团员们聚集起来,一起假扮成管弦乐团团员,冒充到巴黎演出,并邀请已被当局迫害致死的好友丽娅与伊萨克的女儿,现已成为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的玛丽·安娜同台演出,在他们人生迟暮之年,再度尝到掌声与喝彩的谢幕…
影片从一开头的大胆而荒诞的决定起就充满了幽默的悬念,一直到安德烈和玛丽·安娜餐厅谈话结束而达到顶峰,最后又在安德烈的朋友萨沙“音乐有时能让我们成长,给我们答案”那一番欲说还休的真情流露下峰回路转。故事自始至终都用幽默的手法表达着剧中的乐团人物在乐团解散后生活艰辛,同时又刻画着他们内心对音乐的执着和追求。执着、忧郁的指挥家安德森,正直、善良的大提琴手萨沙,乐观、睿智的吉卜赛小提琴手,善良、精明的小号维克多父子……尽管被残酷地政治剥夺了在乐团演奏音乐的资格,但是一旦得知拥有这样的机会,他们义无反顾地拾起那个被扼杀了30年的梦想。
于是在安德烈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的高超指挥下,在玛丽·安娜那激越深沉、惊才绝艳的琴声表达下,柴可夫斯基那厚重,悲壮,崇高,宏伟的音乐从他们的指尖喷薄而出,整个乐团仿佛都插上了翅膀,一起飞向他们最终的和弦。他们在音乐中用心演奏着自己30年的沧桑艰辛、不屈不挠,演奏着同伴丽娅与伊萨克用生命的抗争追求、受难牺牲,他们的灵魂在音乐中相遇,激荡,感奋与飞升,他们也带领所有的观众一切飞翔,飞向那最后的和声、最高的和谐:不再为过去的屈辱而消沉,不再为过去失去的一切而悲伤,不再为过去所经历过的种种困苦而耿耿于怀,不再为过去的失败或者错误而悔恨。不再痛苦,不再深怀仇恨,不再渴望报复。和声是音乐家达到和谐的最完美的境界,只有和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的知音一起演奏才能产生;而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能够达到的最完美境界,只有在人类的道德、社会的文明、政治的进步达到一定高度时才能和自然完美交融,同大自然中所有的灾难相比,社会中人为的政治灾难才是最严重、最残酷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饰演片中女主角玛丽·安娜的法国气质女星梅兰妮·洛宏,她把小提琴家玛丽·安娜冷艳、高贵、、优雅的气质诠释的恰到好处,据说为了饰演这个角色,特地苦练小提琴一个多月,因为要适应这项乐器,让自己的肩颈多处受伤,这一切只为了让自己在戏中可以将角色跟情感传联的更完整。这份敬业不知会让频频到戛纳电影节上借“蹭地毯”“为中国争光”的国内女星范冰冰之流如何汗颜。
本片获得2010年法国凯萨奖最佳影片、导演等六项提名,并夺下最佳音乐、最佳音效两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