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走大运又一例——汪晖
(2010-05-07 19:12:19)
标签:
杂谈 |
病句走大运又一例——汪晖
2000年,我在《病句走大运——从海子的自杀说起》中说过:“病句百出又怎么样呢?不是照样很流行吗?不是依然有很多崇拜者吗?这就叫病句走大运,不服不行。”“看看这些年走红的哲学、文学、法学、经济学著作吧,究竟有几本不是靠病句支撑的呢?病句走大运,不服不行!”
南京大学 王彬彬教授在《文艺研究》2010年第三期发表的《汪晖先生的学风问题——以〈反抗绝望〉为例》,为鄙人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王彬彬先生指出,汪晖先生的成名作、代表作,被视为文学理论经典的《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一书,基本上是由病句组成的。书中也有一些通顺的地方,但都是抄袭和剽窃得来的,扣除抄袭和剽窃部分,全书基本上都是病句。
王彬彬先生举例并且分析说:
[“那种精神痛楚锐利得有如承受酷刑的感觉”,——在汪晖的论述中,这句话不算太离谱。但细想起来,仍然是有问题的。“痛楚锐利”,已经是一种比喻,即把痛楚比喻成某种尖锐锋利的东西,再说其“有如”某种“感觉”,就很别扭。再说,“酷刑”有许多种,并非所有“酷刑”带来的都是“锐利”的痛楚。]
王彬彬先生举例并且分析说:
[“他频频使用‘挣扎’、从‘沉重的东西’中‘冲出’等意象,使人感觉到鲁迅是以他的全部身心经历着内心深处的思想风暴。”这句话至少两处有问题。前面用了人称代词“他”做主语,后面就不能再用“鲁迅”代替“他”。因为这样一来,“他”和“鲁迅”就成了两个人。按照这句话的语法意义,是一个被称作“他”的人采取了某种行动,才让人感觉到“鲁迅”有某种表现。“以他的全部身心经历着内心深处的思想风暴”,这句话的问题就更明显了。“以全部身心”去做某事,意味着“心”已被作为一种手段、一件工具,又如何再去经历“心”中的风暴。这就仿佛在说:“以全部的碗去舀碗中的水”;“以所有的手指去搔自己手指上的痒”。]
王彬彬先生举例并且分析说:
[“作为民族智慧的中国文化又是这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所积累下来的内在因素和文明”,这句话错误之多,以至于让我觉得要分析都难以措手。将“中国文化”等同于“民族智慧”,就颇有问题。文化是极其丰富复杂的。“太监文化”、“小脚文化”、“拍马文化”等,都属于“中国文化”。要说这一切都表现为“民族智慧”,恐怕很难让人认同。“智慧”与“文化”不能划等号,而“民族”与“中国”也是不能互换的概念。这些都是常识,就不多说了。“得以生存发展所积累下来的内在因素和文明”,——这就如同梦呓了。]
王彬彬先生举例并且分析说:
[“正如列文森把梁启超的精神结构视为‘关押自己的牢笼’一样,鲁迅的主观精神结构也是一种宛如蛛网的意境”。这句话也是明显不通的。“列文森”在这里具有主语的功能,他完成了某种行为。既然是“正如”列文森,后面就应该有人以“主语”的身份做一件类似于列文森行为的事。后面出现的人物是“鲁迅”,而“鲁迅”在这里扮演着“定语”的角色,“主语”是空缺的。到底谁“正如”列文森,没有说。其实这里的主语是论述者汪晖。是汪晖仿效列文森,把鲁迅的主观精神结构视为“宛如蛛网的意境”。所以,对这个意思的正确表述是:“正如列文森把梁启超的精神结构视为‘关押自己的牢笼’一样,我把鲁迅的主观精神结构视为一种宛如蛛网的意境。”]
王彬彬先生的文章已经上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登录《学术批评网》阅读。网址是: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3.asp?Newsid=11656&type=1001
鄙人完全同意王彬彬先生的上述分析。鄙人以为,一个初中语文都没有学好的人,居然被推崇为理论大家,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可与汪晖先生媲美的大概只有德国的杜林。当年的杜林也是以病句走红的,所以,王彬彬先生的文章的价值不亚于《反杜林论》,感谢王彬彬先生为人类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刘大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