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游完丽江,将省下的一天多时间给了计划外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剑川县。剑川县的石宝山和沙溪镇在2002年我游云南时,还是两个默默无闻的地方。找不到合适的长途车,只能继续租车前进。去石宝山的路很难走,好在之前走过虎跳峡的路,去石宝山的路还算是能接受。
要了解石宝山,必须先了解南诏国和大理国。去云南之前,我对南诏国和大理国的了解仅限于看过几本金庸武侠小说。南诏国其实在西南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这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最强大的王朝。南诏国始于公元649年,终于902年。南诏国灭亡35年后,白族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剑川石宝山石窟就是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石刻,虽然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尘埃,但它的艺术价值、民俗研究价值,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加熠熠生辉,甚至被誉为“西南敦煌”、“北有敦煌、南有石钟”,虽然石宝山的石窟规模与敦煌不可比,但因为这里是古代茶马古道的起点,自古以为是通往印度的交通要道,这里的佛教受到从内地传来的汉传佛教、西藏传来的藏传佛教、东南亚传来的小乘佛教影响,加之最初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中的密宗阿吒力教派,形成了各教派在云南并存的局面。而石宝山的石窟造型丰富,在佛教题材中加入了南诏王、官吏、外国使者造像,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南诏社会的真实写照。
http://s12/middle/6799f954gaa3cd5542b2b&690
石宝山的石头是典型的馒头石,俗话说“云南的石头会开花”,指的就是这种石头。因山上的红砂石呈龟背状裂纹,整体外形又象一口大钟,因此,石宝山又被称为石钟山。我查过相关的地理资料,石宝山的岩相为海相沉积,即在这些沉积岩的层面上,保留着被水流、波浪等作用形成的波状痕迹,当海水下落,沉积物露出时,就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http://s15/middle/6799f954gaa3cd8dfa29e&690
石宝山有三宝:石窟、宝相寺和馒头石。
http://s13/middle/6799f954g776c7d720a3c&690
http://s3/middle/6799f954gaa3ce7fc2c72&690
http://s12/middle/6799f954gaa3ceaba6dbb&690
这些石头都是馒头石,这里被称为狮子关。找到狮子了吗?
http://s3/middle/6799f954g776c7ebe5bf2&690
走近些,放大点,狮子来也!
http://s6/middle/6799f954g776c7ef22b65&690
这张是拍山景时偶然从相机的取景框中看到的一只豹子,能看出来吗?
http://s3/middle/6799f954gaa3cfa666a72&690
当地人的介绍里并没有,估计别人没看出来,反正我是越看越象。跟旁边的游人说起,他们都摇头说不象。不象吗?我觉得是他们没看出来吧?
http://s3/middle/6799f954g776c824fc7e2&690
要进入石窟区了
http://s16/middle/6799f954gaa3d1b2d8ccf&690
介绍石窟前还得再侃一侃南诏国,这个曾经和唐朝并在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南诏国共传了十三代国王,最有意思的是南诏王室采用“冠姓”的父子联名制,这是我去石宝山跟石窟的文物工作者聊天时听到的最有意思的知识,这是一种表明辈份秩序和父子关系的命名方式,即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儿子名字的开头(儿子的姓与父亲不同)。南诏第一代国王叫细奴逻,细奴逻的儿子为第二代国王逻盛,逻盛的儿子盛罗皮---皮罗阁---阁罗凤---凤伽异---异牟寻---寻阁劝……,其中阁罗凤统治时期,唐和南诏之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天宝战争”,天宝年间的这两次战争均以唐军失败而告终,可见南诏当年的强大,天宝战争后南诏与唐断交并与吐蕃交好。至异牟寻继位后,南诏与唐才化干戈为玉帛。
一号石窟:南诏第六代国王异牟寻议政图。(当年在石宝山拍了大量的照片,但不知为何却找不到了,可能是当时的存储卡容量小,我出去要带很多的卡,估计是石宝山拍的一张卡丢了,好在当时带了两个数码相机,还残存几张。但一号石窟的照片死活找不到了,我从网上找了两张贴来,特此注明)
http://s2/middle/6799f954gaa45d0acdaa1&690
异牟寻是南诏第一代国王细奴逻的第七代孙,但却是第六代国王,原因就是异牟寻直接从爷爷阁罗凤处继位,而其父凤伽异没有当过国王。异牟寻最左侧那位穿朝服者是汉人郑回。异牟寻继位后在政治上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革除旧有的落后风俗习惯,吸收学习汉文化,重用汉族人在南诏宫廷任职,《旧唐书》记载“郑回原系西泸(现属西昌)县令,后为南诏所虏,久为蛮师”,《资治通鉴》记载“及异牟寻为王,以回(郑回)为清平官。清平官者,蛮相也,凡有六人,而国事专决于回。”异牟寻就是听从了郑回劝告,与唐朝在苍山举行了会盟,后南诏开始派贵族子弟轮流到成都学习,学成回来者数以千计,同时,汉文化和生产技术不断向西南传播,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大发展。
http://s1/middle/6799f954gaa45d23193a0&690
二号石窟: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出巡图。
阁罗凤是南诏历史上最英雄的人物,他统一南诏后开创了南诏国力最鼎盛的时期。与唐玄宗在天宝年间的天宝战争使唐军损失军队十几万人,天宝战争第二年中原爆发了“安史之乱”。我在参观石窟时工作人员向我介绍的一个细节我觉得特别感动:天宝战争唐军大败,但南诏国王仍顾念和唐朝曾经的臣属关系,将唐军阵亡将士遗骸收集“祭而葬之”,并命名“大唐天宝战士冢”,同时阁罗凤还在太和城内立《德化碑》详记天宝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表达了南诏不得已而叛唐的苦衷。
http://s6/middle/6799f954gaa469eb59ee5&690
第七号石窟:甘露观音
又称剖腹观音,此石刻被誉为中国石刻中“东方的蒙娜丽莎”。这尊石刻最神奇之处在于不管你从哪个角度看观音,她的眼睛都是看着你的,而且,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为什么会剖空胸腹民间有多少说法:有说被盗挖的;有说此处是藏经书的;还有说原本如此,体现观世音普渡世人的思想。
http://s8/middle/6799f954gaa46b9dbce97&690
http://s2/middle/6799f954gaa46bac78b81&690
第八号石窟是最独特的,名字叫“阿姎白”。
阿姎白是白族话的汉语译音,阿姎是姑娘的意思,白是开裂的意思,阿姎白就是指女性生殖器。这尊石刻雕刻于南宋,应该是大理国段氏国王统治时期。阿姎白从雕刻至今一直是当地白族青年男女来求子、顶礼膜拜的对象,特别是每年的正月和一年一度的石宝山歌会期间,附近的男女都可以来拜,特别是妇女,几乎人人跪拜,已婚的来求子嗣、有子的求平安,当地的习俗是带着香油上山,把香油涂抹在石刻女阴上,祈求将来生产顺利、减少痛苦。由于顶礼膜拜时代久远、长期涂抹香油将石刻抹得乌黑发亮,石刻前方地面有一块供善男信女跪拜的莲花石蒲,由于长年跪拜石头被磨出四个深凹,后面两个又长又深是漆盖跪的地方,前面两个稍浅稍小是两手下扶手掌磨出,由此可见当地人是何等恭敬地来顶礼膜拜。要奇特的是在这里,石刻女阴在正中,而佛、菩萨、等均在其两侧或下方。
http://s6/middle/6799f954gaa46f6662cf5&690
还有必要介绍这块石头,这是石宝山中一块天然形成的石头,位于石窟群的下方。有人认为这块石头是代表男性生殖器,因此才有石窟中的女性生殖器。不知这个说法是否确切,无可查证。因为该顽石下面即是悬崖,旁边又有砖墙阻挡,未能拍下全景。
http://s1/middle/6799f954gaa470a9c1c80&690
还有很多石窟,只可惜那些照片都再找寻不到,加之时间久远,当时随手记的也随着我的照片一起随风而去,就不一一介绍。石宝山确实值得一去。
残存的照片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景,聊胜于无吧
http://s11/middle/6799f954gaa46ffdc393a&690
http://s2/middle/6799f954g776d82a732b1&690
http://s16/middle/6799f954gaa471c13b1af&690
石宝山歌会
上石宝山时有幸遇到了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石宝山歌会,男女老幼不远百里来到非常偏僻的石宝山,用歌声表达爱情、寻找爱情。人们聚集在山上对歌寻偶、对歌寻情,晚上箐火连天,通宵达旦。据说这三天除了唱歌外,就是纵情放肆了,只要对歌对上的,不管两人是否已婚或者相识,就可以溜出去找地方肆意妄为!2002年时剑川几乎没有外地旅游者进入,我一进入石宝山景区停车场时,就有警察一再提醒我现在是石宝山歌会,不要乱跑,并告诉我说当地有说法“石宝山上无好人,好人不上石宝山”。从石窟下来,本想找个旅店住下,晚上去看箐火,可是当我问警察哪里有住处时,警察拉着我不停地提醒天一黑绝对不能出门,更不能去看箐火,他说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你要遇到什么麻烦我们也不好处理的。起初我不信,以为不过是危言耸听、虚张声势罢了,但想着在八号石窟看到的那把生殖崇拜置于菩萨之上,这石宝山确实是一个纵歌、纵情、纵野的地方吧。
http://s8/middle/6799f954gaa4742daabc7&690
想想如果箐火晚会真象警察说的那样岂不是容易闹误会?算了,还是赶快去沙溪镇吧!
九年过去,去年在网上还看到一篇关于石宝山歌会的介绍,估计当地也在大力搞旅游开发,估计没有当时警察说得那么玄乎,但肯定也没有的当初的味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