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去北京读书、工作已经好几年了,每次回来总想吃家乡的饭菜。哈尔滨有一家连锁餐饮企业叫老昌春饼,当年我们家常去光顾。他家春饼烙得好,不软不硬,一张饼不叫一张,叫一对,可能是中间抹了油的关系,一张饼可以从中间揭开成两张。他家的卷饼菜有好多种,我们常点的有京酱肉丝、老汤肘子、嫩炒鸡蛋、炒豆芽、炒土豆丝等,一定还得来两份葱丝和甜面酱。菜从来都炒得清清爽爽,比如京酱肉丝是用京酱煨过的肉丝和少许香菜梗炒在一起,在盘中一侧一准会码些长长细细的,炸过的红辣椒丝。这菜看着红是红,绿是绿,味道也没得说。每次点好菜,服务员会马上上来一瓦罐苏泊汤,别看是免费的,味道不错,饭后服务员还会给每位用餐者发一片口香糖。通过我的简单描述,你是不是也想卷上一张,大快朵颐?
女儿上次回来是我俩去的,还是老几样,吃到久违了的家乡饭菜,女儿挺高兴,还感慨北京怎么就没有呢。吃饱喝足,喊来服务员把剩菜打包。服务员是个个子高挑的男孩,手脚并不那么麻利,但很热情,因此给我留下些印象。当天晚上女儿就飞回了北京。第二天我想把打包回来的菜热一下,猛然想起吃这顿饭怎么好像没买单呢。我把我们从走进饭店到走出饭店的所有细节仔细回忆了一遍,仍没有回忆起有买单的情节,是女儿买了,我没注意?我马上把电话打到北京。女儿也仔细回忆了一下,我俩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这顿饭我们没买单。女儿对我说:“妈妈,这钱您一定要给人家送回去,服务员出这种差错是要自己掏腰包赔的”。放下女儿的电话,我马上拨了114查询台,问出了我们吃饭那家店的电话。我随即拨了过去,一个女孩的声音,她刚听明白我打电话的原由,就听那面大声喊:徐姐,昨天那个没买单的来电话了!片刻,徐姐的声音传了过来,原来徐姐是领班,她先是一顿感谢,然后说出差错的是个新来的男服务员(我想一定是帮我们打包的那个了),钱是他自己赔上了,老上火了。我说我今天忙,过一两天我一定把钱送过去。撂下电话,我的心还是有些不安,这个春饼店的服务员昨晚躺在床上肯定还烙饼呢,为自己刚干上这份活就出这样的差错憋屈,为自己赔上几十块钱窝囊,更多的一定是对白吃饭,不买单人的怨恨。想到这我决定无论如何还是今天就抽时间把钱送过去。
下午三点多我赶了过去,不是饭口时间,大厅里静悄悄的。巧的是“徐姐”在,她又是一通客气,说以为你得明后天来呢,那个服务员不在呀,我说没关系,把钱转交给他就行了。那顿饭我们花了54.7元,徐姐硬给开了200元的发票。刚才还在一旁扫地的小服务员转眼工夫叫出来好几个服务员出来看热闹,看来她们都知道这件事。徐姐坚持一直把我送到大门外,并一再说再过来吃饭就找她。
告别了徐姐,我的心才真正地轻松了下来,那个个子高挑的大男孩今晚一定能睡个踏实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