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小时,无疑是通向成功的神奇的天文数字。10年,可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你该用它去完成最紧要的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聚焦练习不是当你杰出的时候要做的功课,而是让你变得杰出必须做的功课。
1、比尔·乔伊的10000小时
1971年,在安娜堡的Beal大道,一座崭新的有着米色外墙和深色玻璃立面的建筑里,密歇根大学计算机中心开放了。巨大的电脑主机位于一个宽大的白色房间的中央,按照一个学员的说法,“那看起来就像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中最后的一幕场景。”在靠边的地方有着许多的穿孔机——信息是通过纸带打孔在人与电脑终端之间传输的。当时,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电脑科学项目,也有数以千计的学生进出其间,他们中最为出名的当属一个“笨拙”的叫做比尔·乔伊(Bill
Joy)的家伙。
16岁的乔伊正好那年进入密歇根大学。他很瘦高,头发总是看起来十分凌乱。他在底特律郊外的North
Farmington高中的同学曾评选他为“最好学的学生”,这在他看来,是讽刺他是一个“不闻世事的书呆子”。他曾经以为自己会成为一个生物学家或者数学家,但在他大学一年级后期,他偶然遇到了计算机中心,于是,他上钩了。
从那时起,电脑就成了他的命。只要有时间,他就编程。乔伊向一个计算机科学教授争取了一份工作,可以整个夏天都呆在计算机房。1975年,他通过研究生考试,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在那里,他完全沉浸在电脑程序的世界里。在去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途中,坐在飞机上,短短时间里,他设计了一套十分复杂的算法,按照许多他的“粉丝”的描叙,“他的考官大为震惊,其中一人事后甚至把这次经历和耶稣令经师们折服相提并论。”
在与一程序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乔伊接手了重写UNIX代码的任务。乔伊写出的版本非常好。事实上,应该说是太好了,以至于他的版本成为了——现在也还是——世界数亿万电脑运行的操作系统代码。“如果你把你的苹果电脑切换到可以看到代码的滑稽模式下,”乔伊说:“我看到的东西是我记忆中二十五年前写下的。”你知道是谁写下了大部分允许你接入网络的软件代码么?对,也是比尔·乔伊!
从伯克利毕业之后,乔伊进入了当时在计算机革命中扮演着最重要角色的硅谷太阳计算机公司(SUN)工作。在那里,他完成了另一种计算机语言——Java的开发工作,他续写着写着传奇。在硅谷,乔伊的地位就如同比尔盖茨之于微软一样崇高。他被称为网络界的爱迪生,正如耶鲁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David
Gelernter说的那样,比尔·乔伊是现代计算机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在密歇根大学的时候,我也许每天要编程7到8个小时,”比尔说,“在我进入伯克利之后,那更是没日没夜地在编程。我家里有一台终端机,我会经常熬夜到晚上2点或者3点,看一些旧电影并且编程。有的时候,我甚至会在键盘上睡着,”——他比划着倒在键盘上的样子说,“你知道当我倒在键盘上的时候,会不断输入相同的字符,于是电脑就不断发出‘滴滴滴’的声音。这样几次之后,真该上床睡觉了。刚进入伯克利时,我还不是那么精于编程,但到了第二年的时候,我已经完全掌握了,与编程融为一体了。那正是我写出30年后的今天,大家仍然在用的程序的时候。”他停顿了想了想,1971年进入密歇根大学,加上全身心地投入编程的后面几年,加上所有的暑假以及他在伯克利的没日没夜的第一年。“所以,大概有10000小时左右吧?”他最后说道:“这个数字应该是我当年花在编程上的时间了。”
2、小提琴家的10000小时
有关天赋的争论,心理学家K.Anders
Ericsson与他的两个柏林精英音乐学院的同事在20世纪90年代共同完成了一个叫做Exhibit
A的研究。他们将学校里的小提琴手分为三类。第一组的人是小提琴明星,那些都是有潜力成为世界级独奏家的学生。第二组是那些仅仅被评价为不错的学生。而第三组则是那些不大可能成为专业小提琴家、仅仅只是打算做普通音乐老师的学生。所有的这些小提琴手们都被要求回答同一个问题:在你学习小提琴的整个过程中,从你第一次拿起小提琴开始算起,你总共练习了多少个小时?
来自各个组别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从5岁左右开始学习小提琴。在最开始的几年里,所有人练习的时间几乎是一样的,大约每周两到三个小时。但是当那些学生们到8岁左右的时候,真正的差别开始显现。那些在各自班级中出类拔萃的学生开始比其他任何人练习得都多:在9岁的时候每周6个小时,在12岁的时候每周8小时,在14岁的时候每周16小时并且一直这样逐渐增加,直到到20岁左右的时候,他们每周练习超过30个小时,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使自己的技艺更加精湛。此时,那些精英的演奏者们,每一个人都已经有了超过10000小时的练习。相比之下,那些仅仅不错的学生只有8000小时,而那些未来普通的音乐教师则刚刚超过4000小时。
Ericsson和他的同事们然后将业余的钢琴家与专业钢琴家相比较,也发现的相同的现象。那些业余钢琴家没有一个人在童年时每周练习超过3个小时的,于是到20岁左右时他们大概只有2000个小时左右的练习经历。而那些职业钢琴家们,稳步地不断增加他们的练习时间,直到20岁左右的时候,就像那些精英的小提琴手们一样,也达到了10000小时的练习量。
Ericsson的研究中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就是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天生的小提琴家”或是“天生的钢琴师”(原文naturals),他们没能发现那种只练习比别人更少的时间却能够轻松地取得高人一筹成绩的天才。也没有发现任何的“愚钝者”,就是那些比其他任何人都努力却就是没有能够出人头地的人。他们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音乐家有足够的能力进入一所顶尖的音乐学校,使他与他人的演奏有所区分的只有其努力程度。事实就是这样。而且更重要的是,那些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并不仅仅是比其他人更加努力那么一点,而是要努力得多。
认为一个人能够成为精通于某一项复杂任务的专家需要练习足够多的时间,至少多于一个下限的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在各种关于专门知识或技能的研究中得到验证。事实上,研究者们已经在这个下限的多少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他们相信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练习——10000小时。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要在任何一个领域达到精通的程度或是成为世界级专家都需要至少10000小时的练习,”神经病学专家Daniel
Levitin写道,“在一个又一个关于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作家、滑冰选手、音乐会钢琴家、棋手、甚至是犯罪专家的研究里,这个数字反复地出现。当然,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在与他人练习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世界级专家练习得比别人要少。看起来大脑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吸收所有它所需要的东西,从而达到真正的精通。”
这是一个无可厚非的事实,即便是那些我们印象中的天才也不例外。拿莫扎特来说,大家都传说他六岁就开始音乐创作。但是,心理学家Michael
Howe在他的《解读天才》中写道:“按照成熟作曲家的标准,莫扎特早年的作品并不算杰出。那些最早的作品可能都是由他的父亲创作的或者是后来经过了改进。许多莫扎特的童年的作品,比如他的前7号钢琴和管弦乐队协奏曲,是由大量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编排而成的。至于那些纯粹由莫扎特创作的协奏曲,最早创作出大师级作品(第9号小夜曲和D大调钢琴协奏曲)时,他已经21岁了!彼时,他已经有10多年的协奏曲创作经验了。”
音乐评论家Harold
Schonberg则说得更加深刻:事实上,莫扎特应该是“大器晚成”的音乐家,因为他直到开始创作生涯后20多年,后有了最杰出的作品。
想要成为一个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也似乎需要10年时间。可能只有传奇的鲍比·菲舍尔能够用比10年少的时间达到特级大师的水准:他用了9年时间。也大约是10000小时。
3、披头士的10000小时
那么,10000小时法则真的是一个关于成功的通用法则么?
让我们用两个例子来继续检验这种观点,为了简明易懂,我们尽量选取大家所熟悉的例子:披头士,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摇滚乐队之一;和比尔·盖茨,世界上最为富有的人之一,微软之父。
披头士们——John Lennon,Paul McCartney,George Harrison,和Ringo
Starr——在1964年2月来到美国,开始了所谓的英国音乐入侵,他们发行了一连串的热销唱片,大大改变了流行音乐的形象。
我们所需要了解的事情是披头士们在来到美国之前已经一起演唱多久?Lennon和McCartney
是在来到美国之前7年,也就是1957年第一次一起演唱的。(顺便说一句,从他们组成披头士乐队到创作出他们的最为杰出的艺术作品——《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and The
Beatles》,这之间恰好是十年时间。)并且如果你更仔细地研究他们那些漫长的准备岁月,你会发现一段和前文提到比尔·乔伊以及世界级小提琴手们的经历无比相似的一段经历。在1960年,当他们还只是一个在解散边缘挣扎的高中摇滚乐队时,他们被邀请前往德国的汉堡进行演唱。
下面是在披头士乐队解散后,一次对John
Lennon的采访中,他对在汉堡Indra脱衣舞夜总会中表演的回忆:
“我们变得更好也更加自信,在每天通宵演唱的情况下,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在那里作为一个外国乐队,我们需要更加努力,真正地全心投入,才能打动的观众。
“而在利物浦,我们每次只进行1小时的演唱,我们过去只是不断地在每一个夜总会唱同样的几首歌曲——我们最好的几首。而来到汉堡之后,我们需要连续演唱8个小时,这促使我们去寻找一种新的表演方式。”
8个小时?
下面是Pete
Best—那时的披头士鼓手的回忆:“当汉堡的夜总会接到消息说我们要去进行演出时,那些夜总会就会开始聚集观众。我们在那里一周演奏7个晚上。开始的时候,我们不停地演奏到12点半关门,后来当我们变得更好之后那些观众会在那里呆到凌晨两点。”
一周7天演出?
披头士乐队在1960到1962年间往返了汉堡5次,在他们第一次前往汉堡时,他们演奏了106个晚上,平均每天5个小时以上。在他们的第二次旅行时,他们演奏了92个夜晚。第三次则是48场演出共172小时。最后两次分别在1962年的11月和12月,他们又有近90小时的演出时间。在这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他们演出了270个夜晚。到他们一鸣惊人的1964年之前,事实上他们大概已经进行1200场现场演出。你能想象这是一个多么非凡的成就么?现在的许多乐队在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中的演出都没有达到1200场这么多。可以说是汉堡的“残酷”筑就了披头士的辉煌的基础。
“他们刚刚登上汉堡舞台的时候并不出色,但回到利物浦的时候,他们已经无与伦比了!”Norman继续说道,“他们不仅耐力更加出色,他们学习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东西——包括一切你所能想到的音乐形式,不仅仅是摇滚,还有一些爵士。在这之前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并不像受过专业的训练,但当他们回来的时候,他们的表演已经是独一无二的了。这就是他们变得杰出的过程。”
4、比尔·盖茨的10000小时
现在让我们再次聚焦比尔·盖茨。
他的故事和披头士一样广为传颂。杰出而年轻的数学奇才遇到了编程。从哈佛辍学,与朋友们合开了一个名叫做微软的计算机公司。靠着十足的智慧和志向、勇气将其发展成软件世界的巨人。这就是故事的轮廓,我们可以稍微看得更仔细更深入一些。
盖茨的父亲是西雅图一个富有的律师,他的母亲则是银行家的女儿。幼年的比尔显得比较早熟并且很容易对简单的功课感到厌倦。于是父母不再让他去上公共学校,七年级开始将他送入了湖边学校(Lakeside),这是一所为精英家庭子女而设的私利学校。盖茨来到的第二年,学校设立了一个计算机俱乐部。
“家长会每年进行一次义卖,然后得考虑钱如何花的问题。”盖茨回忆道,“有些拿去用于学生夏令营,有些拿去奖励老师。那一年,他们用三千美金在这个童话般的小房子里装了一个电脑终端机,而我们随后就接管了这个地方。这真是一件令人惊异的事情。”
当然是一件“令人惊异”的事情,因为这是在1968年。大多数大学,注意是大学,在60年代的时候都还没有电脑俱乐部呢!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湖边学校购买的计算机的种类。湖边学校并没有像当时的其他学校那样,让它的学生们进行费时费力的卡片计算机编程,而是安装了一种叫做ASR-33的电传打字机,以时间共享系统与西雅图市中心的一台主机直接相连。“时间共享系统的发明1965年才刚出现,”盖茨继续道,“我们学校里有人真的是高瞻远瞩。”比尔·乔伊在1971年作为一个大学新生得到了非凡的在时间共享系统上进行编程学习的机会,而比尔盖茨更是早在1968年作为一个八年级学生就得到了这样宝贵的机会。
从那一刻开始,盖茨的课外生活就几乎全是在电脑房里度过的了。他和一群同学们开始自己研究如何去使用这台机器。即便是对于湖边学校这样一个富有的教育机构来说,从ASR相连的主机上购买使用时间的费用,当时也是极度高昂的。所以过了不多久,捐赠来的3000美金就用完了。家长们再筹资,学生们又用完了。之后,来自华盛顿大学的几个程序员组建了计算机中心公司(Computer
Center Corporation
简写为C-Cubed),这个组织专门向当地公司外租电脑。就像是上天安排的一样,这个组织的创建者之一Monique
Rona的儿子正好在湖边学校上学,比盖茨高一个年级。Rona就想,湖边学校的电脑俱乐部会不会乐意在周末帮他们测试公司的电脑软件呢?作为回报,他们可以得到免费的编程时间。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在放学后,盖茨可以坐公交车到C-Cubed的办公室一直编程到傍晚。
C-Cubed最终破产了,所以盖茨和他的朋友们开始在华盛顿大学的计算机中心附近徘徊。没有多久,他们与一个叫做ISI(信息科学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达成协议,这个公司将给他们免费的电脑使用时间,条件是他们要为公司开发一款自动工资发放软件。1971年有7个月的时间,盖茨和朋友们在ISI的主机上进行了多达1575个小时的编程,平均下来就是每天8小时。
“编程就像是我的大麻!”盖茨对他的高中早期如此评价。“我逃了体育课,整夜地呆在机房里,在周末也进行编程。很少有哪个周末我们不花20甚至30小时在编程上的。曾有那么一段时间,保罗·艾伦(Paul
Allen)和我因为盗取一些密码并造成系统崩溃而陷入麻烦——我们被剔除出工作组。那时我15、16岁样子,整个夏天都没有办法用到电脑。之后我与保罗在华盛顿大学找到了一台免费的电脑。医学中心和物理大楼都有这样的终端机,虽然它们24小时都穿插有工作,但安排非常松散,特别在凌晨三点到六点的时候,那些机器从来都是闲置的。”盖茨大笑着说,“我会睡觉时间溜出家门,走去或搭公共汽车到华盛顿大学。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总是对华盛顿大学如此慷慨,因为他们允许我偷用了如此多的计算机使用时间。”许多年后,盖茨的母亲说:“那时,我们总奇怪,他早上怎么起不来?”
后来,ISI的创建者之一Bud
Pembroke接到了来自TRW科技公司的电话,这个公司刚刚签下一份合同,要在南华盛顿州的Bonneville发电厂建设一个计算机系统。TRW公司非常需要对电站使用的特定软件非常熟悉的程序员。那是计算机革命的初期,有这样专业经验的程序员太罕见了。Pembroke清楚他应该找谁来解决问题:那些来自湖边学校,已经在ISI的计算机主机上有过上千小时实践经验的高中生们。盖茨正面临毕业,不知怎么的,他成功说服老师们让他短期离校,来做这个John
Norton赞助的独立研究项目。盖茨曾回顾说,关于编程,Norton教给他的东西,比其他所有人加起来还多。
总结一下,盖茨获得的第一个重要的机会就是他被送到湖边学校。在1968年的时候世界上能有几所高中有时间共享系统终端机呢?第二个重要的机会就是湖边学校的学生家长们有足够的能力支付电脑使用费用。第三个机会是当钱用完的时候,正好有一个学生的家长在C-Cubed工作,而这个公司又正好需要能够在周末测试他们软件代码的人手。第四个重要的机会是盖茨碰上了ISI,ISI也正好需要人帮其开发工资支付软件。第五个则是盖茨恰好住华盛顿大学附近,走路就可以到达。第六个是华盛顿大学又恰好在每天的凌晨三点到六点计算机是闲置的。第七个是TRW公司正好打电话给了Bud
Pembroke寻找人才。第八个则是Pembroke正好又知道解决问题的最好人选是那两个高中学生。而第九条则是湖边学校愿意让他们的学生在学期中离校去编写程序。
那么,这些机会有什么共同点呢?是的,它们都给比尔·盖茨带来了大量的练习时间。当盖茨在哈佛大学第二年辍学去创建属于自己的软件公司时,他已经积累了连续七年不停编程的经验。他的练习远远超过了10000小时。试问,在同时代,全世界有多少青少年能够有盖茨这样的际遇?“放眼天下,应该不超过五十人,有我这样的经历。”盖茨说,“我们做了C-Cubed和工资支付的项目,接着是TRW——这些事情一起涌入我的人生。我认为,在我年轻时候能获得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多的编程实践,是因为一连串难以置信的好运!”
我们研究的成功者们,大都拥有过这样或那样的非凡机会。幸运女神看起来似乎偏爱某一类人甚至某一个人。其实,大谬不然,历史经验证明,她更垂青于10000小时规则!
——
牧歌 编译自Malcolm
Gladwell《Outliers》第2章
天子门生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