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Qualcomm全力支持北斗导航,为中国力量喝彩

(2014-07-29 11:41:42)
标签:

qualcomm

骁龙

北斗

izat

分类: 技术创新

了解一个人的位置可以更好地帮助他进行本地搜索、购物、社交以及导航等,生活可以变得更轻松、方便,这就是当前室内外定位技术兴起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些移动定位业务要求能够在室内外各种环境下都能使用。并且可同时处理来自多个卫星网络和无线网络的信号,以便让手机用户即使身处最具挑战性的环境中,仍能使用定位服务,获得更准确、更快速的位置数据和满意的服务体验。


Qualcomm全力支持北斗导航,为中国力量喝彩

(北斗系统星座图。出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网站)

 

当前,中国众多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这些摩天大楼经常干扰手持设备接收卫星信号的能力,阻止了定位服务的正常工作。为确保用户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最佳定位服务,智能手机支持更多的卫星系统就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中国能支持北斗将为用户提供最佳的定位体验。

 

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北斗导航系统走过的辉煌历程:2007年4月14日,中国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成功发射,由35颗卫星组成的星座系统将在2020年前完成;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ICD)1.0版本公布;2013年10月,旨在推动北斗产业快速发展的《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11月,Qualcomm携手三星推出国内首款“北斗”手机,基于Qualcomm® IZatTM定位技术的Galaxy Note3, 这一具备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也入选了北斗网年度十大新闻;12月,ICD文件2.0版本公布。

 

众所周知,定位系统的精度除了和卫星的信号强度有关之外,也和卫星在空间的位置有关。拥有更多卫星的系统可以使终端在定位时有更多的选择,通过选择计算误差比较小的卫星,最终运算的结果也会更精确。北斗卫星系统是中高轨卫星组合使用的导航系统,在城市峡谷的使用环境中防遮挡能力比较强。通过将业界首款集成三系统定位的芯片组与北斗卫星系统一起运行,我们使消费者手中最新款智能设备可接入69颗卫星(31颗GPS + 24颗Glonass + 14颗北斗,总数达到69颗)。

 

在骁龙(Snapdragon)与Gobi™芯片组中,多频全球定位功能(北斗+GPS+格洛纳斯)被内置进调制解调器与RF芯片中,可以在调制解调器中处理定位信号,无需唤醒应用处理器,因而既不会显著增加功耗,又能够提高定位精度。更重要的是,在统一的、经过验证的平台交付流程下,简化了GNSS功能的实现,并却确保和其它无线技术(Wi-Fi™、BT)共存时不会带来显著的干扰。


Qualcomm全力支持北斗导航,为中国力量喝彩

 

对Qualcomm而言,更方便地支持北斗并尽可能减少成本的增加是相当重要的。Qualcomm的解决方案在硬件设计上对于北斗的支持和其他GNSS方案一致,客户只需要在射频前端选择支持北斗频段的产品即可,因此OEM客户不会面临新的设计挑战和成本提升。短短数月内已有包括三星、华为、中兴、HTC、天语、BBK和TCL等厂商推出了十余款手机产品支持“北斗”系统。

 

作为IZat平台的另一优势是Qualcomm还提供了与其他定位信号整合的能力,确保最佳的定位体验。 比如,为了减少多径效应带来的卫星定位误差,Qualcomm还面向手机终端推出了MEMS惯性器件与GNSS组合导航产品,即利用加速度计、陀螺仪与卫星信号进行组合导航定位。从而大幅降低在城市中因卫星信号“位置跳跃(position jumps)”所带来的糟糕体验。组合导航在精度上的大幅提升在行驶路径和规划路径出现偏差时,可以显著减少偏航距离,并且使导航软件对主辅路的判定具有可行性。

 

定位技术的提升和其应用是密切相关的,并不是所有的应用都需要最高的精度。有些应用可能需要针对长时间的电池续航能力进行优化,另外一些应用则可能具有非常高的时效性需求。一旦开发者确定应用的使用场景,他们可以利用Qualcomm的IZat技术平台,满足这些应用需求。当前,IZat平台能够获取所有可能的信号输入以提供最佳的定位体验,这些信号包括GNSS、无线定位技术(蜂窝网络及Wi-Fi)、传感器和用于室内定位的Wi-Fi信号。

 

 

赵斌

高级业务发展经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