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接到一位友人的电话,问寒食节是哪一天?有些什么习俗?我颇感诧异,这年头咱们基本只能见到清明,居然还有人记得寒食节!对于寒食节,相信许多人已经淡忘了,有些更年轻的朋友甚至听都没有听过,更别说什么习俗讲究了,那么寒食节到底是怎么来的,有什么习俗讲究,咱们就先来普及普及。
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民间也俗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唐代一首《寒食》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外国,在逃亡期间,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以寄哀思。而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又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之后,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寒食节终于推而广之,扩展到中华各地,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
寒食节延续了两千年左右,为何最终就融入了清明,而不是清明融入寒食呢?只因寒食是非世俗性的节日,宗教意味明显,又有较强的仪式性,而清明是一个世俗性的节日,更为轻松,自唐宋以后,中国社会也在极度世俗化,寒食的习俗便被继承到清明的习俗里,于是两节合二为一,而寒食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两节合二为一之后,清明节在保留荡秋千、踏青、放风筝等习俗的同时,又继承了寒食节拜扫祭祖、食冷食、插柳等相关习俗。
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后,清明节的涵义就扩大了,不仅仅是人们在这个时间享受春天的勃发生机,了解大自然的“万物清明”,更是在反思生活,达到“思维上的清明”。
古时寒食节主要习俗
1.禁烟冷食
在古代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禁生火,吃冷食,且燃香烛、燃放鞭炮也在受禁之列,故而人们也不在这天扫墓。文明的当今社会,在祭奠先祖同时也考虑到要保护好环境,人们更多的是鲜花、音乐、放飞等祭奠方式。
2.寒食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但延俗至今已演变为今天的全民植树造林。
3.寒食踏青
此习俗盛兴于唐宋,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而今我们亦可以携带全家,去郊外参加一些愉悦身心的活动,即可赏花赏景,同时又能锻炼身体,一举而两得。
最后,还要说说春季养生中的精神调节问题。春季肝气过盛,容易精神失常,缅怀下先人,寄托哀思,起到了悲克怒的作用。对肝的调理是相当有好处的。
更多详情欢迎关注刘子瑛老师@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点击可直接进入)
扫一扫,关注刘子瑛公众微信

姓名学咨询QQ:1758341601 命理学咨询QQ:1710573876
风水学咨询QQ:1876559667 咨询电话:0731-8982493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