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在古代叫堪舆。“堪”的含义,在古代是指人们站在地上观天,对天体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所以,“堪”就是研究天体的科学。而“舆”的本义,则是指人站在车上俯视大地,因此,“舆”也就引申为研究地的科学。在历史上,地理、阴阳、卜宅、行法、相地、相宅等,都是风水的别称。故俗称风水师为“阴阳先生”。
有关“阴阳”的著述颇为丰富,诸如《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中国祖先通过大量劳动实践,建立了“阴阳”这一辩证思维的哲学理论体系,广泛渗透于我国古代科技和文化各个领域中,特别是我国中医学和风水学,几乎就是阴阳学说的具体运用。

关于“风水”,一般公认语出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经》简明概括了风水选择标准:“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
综上述“风水”的典出及释义,可概括为考察山川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态、气候、地形、地物、植被、人文、景观等,然后择其吉,取其利,而营造城邑、宅舍及陵墓等,使其达到天地人合一的至善境界。这实为古代的一门非常实用的科学技术。
“风水”与“气场”,它们虽然具有不同的概念,但在实践应用中是相互统一和相辅相成的。
气的本质是一种超微粒子,它不仅仅是指空气的气,而且还包含一种力,一种波,一种能量。“气”是“万物之母”。当这宇宙物质获得能量,由静态转为动态,幷以能量波的形式形成物质流时,它就成为风水学上的“风”。因此,“风”的实质就是“气”,或说“风”由“气”而生,由“气”而转。据此,当存在于一定范围内的“气”或得能量时,就形成气的场,称为“气场”。
“水”,风水学中的“水”与自然界存在的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然界的水,是地球上一种无色无味液体的总称。而风水的“水”,是地球静态中的变动物质,是产生于地球上一种能量场的代号和代名词。这种能量场中的水,随地形地貌的变化而变化,相聚而成形,相变而成势;一旦蓄势待发,便显出强大的场能。这实际上就是地球磁场能力的体现。古人就把这种大地磁场叫做“水”,也称之为“地气”。而这“地气”又有凶吉之分。
基于上面的分析,“风水”与“气场”,就是宇宙能量和地磁能量的相承和结合。一个地方的地形、地貌、地物适应于天地之间,能量结合形成的最佳状态,就是好风水好气场,反之,就不是好的风水好的气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