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念減壓 從灣區到北京

(2013-12-09 03:49:19)
标签:

正念减压

北京

童慧琦

聂崇彬

教育

分类: 新闻读报

卡巴金教授給正念以一個操作性的定義:“正念是‘刻意的、不加評判的、針對當下的關註’”,根植於初心、接納、慈悲、不強求、不執著、放下等幾個基本的態度中。

正念減壓 <wbr>從灣區到北京
左起: 本文作者,沙契教授, 卡巴金教授和童慧琦博士.


很多讀者記得去年夏天由灣區心理治療師童慧琦博士創辦的首次中文正念減壓班,幫助我們提升對我們自身體驗的覺知,提高我們面對生活中起起落落時的韌性和智慧。說實話,我當時並不是臨時抱佛腳,覺得很憂郁或渾身不舒服才急急求醫的。而是為了工作計劃而作準備。那時我打算寫一本10多萬字小說,準備秋天送給媽媽的八十大壽,加上自己本身的雜誌工作,生怕一趕時間人容易興奮,我最大的敵人就是荷爾蒙太多,太活躍,這曾經是我發生乳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一定要學會一種可以隨時讓自己平靜和保持體力方法。一年多過去了,書早就出版全球發行了,自己的工作沒有受到一絲影響,別說病倒,連感冒也沒有過。
再接再厲. 剛過去的11月,我在北京參加了正念減壓的創立人一位有長年禪修經驗麻省理工分子生物學博士卡巴金教授創立和長期從事正念研究和教學的沙契教授在北京舉辦專業培訓班,童慧琦博士是這次活動的承辦者之一並為即時翻譯。

正念減壓 <wbr>從灣區到北京


那究竟什麼是正念呢?以下是童慧琦博士的訪問記錄:
卡巴金和正念減壓的故事:
“我是誰?一個西方人,可以跟你們談正念?正念,作為佛學禪修的核心,兩千多年來,已經銘刻在你們的骨子裏,流淌在你們的血液中……”
2011年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的北京,正念減壓課程的創始人喬恩•卡巴金博士面對兩百多的中國聽眾,謙遜而深情地爲他的演講開了頭。三十多年前,還是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生的他,在聽了Philip Kapleau的禪學講座後,踏上了一條英雄般的修行之路,發心要以“足夠美國化的、非宗教性的方式”把正念帶給美國民眾,而成功把正念帶入到美國主流社會(從醫學健保、心理學、教育、親子、司法、運動、企業等諸多領域)的關鍵人物之一。卡巴金工作的意義,不僅僅是開啟了美國普羅大眾的正念修行,這些年,他更開始從歐美返身來到佛學的國度:中國,日本,韓國……分享有著科學實證依據的正念減壓課程,在亞洲各地,在寺廟、禪院之外,在俗世生活的平常百姓中,重新喚起正念修行的種子……

 

正念減壓 <wbr>從灣區到北京


正念的培育:正念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式,一種存在之道。它可以通過兩種互補的方法來培育:在日常生活中對生活方方面面加以關註,以及在每日裏我們保留某段時間,每日裏進行比較正式的冥想練習,在靜默中關註每時每刻裏我們身心的活動。以此一種或兩種方法把正念融入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究竟是誰”、“什麼是真正重要的”這些大問題中。在有條件的時候,也可以參加高強度的靜修/禪修。靜修時,我們得以放下日常生活中家庭和工作對我們的要求,去到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在那裏待一段時間,我們因而擁有了一個罕有而珍貴的機會,簡化我們的生活,對自身的存在予以極大的關註。靜修通常有一個或多個有經驗的老師來指導,他們勉勵、鼓舞、指導、點撥,聆聽靜修者的體驗。基本的練習常常包括一段時間的、在靜默中進行的坐與行、簡單的勞作、睡覺,通常從清早一直到晚上。而在與自己為伴的深長的靜默中,同時感受到與世間萬物的聯結。
正念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正念培育有其對“無爲”、“非工具性的”強調:正念不承諾心智的明晰、安然,正念不承諾幸福、成功;正念要求我們去關照好自己的修行,在修行中更深地與自己聯結,更深地相信自身的美好和完整,更好地仰賴自身內在的資源,更好地直面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焦慮和惶恐,而讓修行自然地去關照好一切:健康的身心、和諧的關係、更大的掌控感和安全感、更大的平靜和自由。
正念是樸素的、一心做一事。
坐時,就坐。
吃時,就吃。
走路時,就走路。
講話時,就講話。
聆聽時,就聆聽。
看時,就看。
觸摸時,就觸摸。
思考時,就思考。
玩耍時,就玩耍。
享受每一時刻每一天裏的感受。唱歌時唱歌--生活禪  娜拉燕•裏本森•葛拉迪 正念是歡愉的、如孩童的嬉戲:
我們先是編草結繩,然後拔河,接著我們輪流歌唱,踢球幷讓它停留空中,我踢球他們唱,他們踢,我唱,時間過得飛快,被遺忘。
路過的行人指著我,笑:“你什麼象個傻瓜?”
我點頭不回答。我可以說些什麼的,但為什麼不?你想知道我心裏裝著什麼?
自時光伊始:這就是一切!就是一切!  ----良寬  十八世紀日本禪師,隱士,書法家,詩人

 

2013年11月,在卡巴金博士到中國整兩年之際,再次接受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分會的邀請,偕同麻省大學醫學院副教授、正念減壓中心執行主任Saki Santorelli博士來到北京,開展了亞洲地區第一個“身心醫學中的正念7天專業教育培訓”課程。來自大陸、港臺和海外的醫學、心理學、教育、企業、司法、軍隊、農業、新聞媒體、宗教等領域的250多位專業人員參加了該培訓,自此揭開麻省正念中心在亞洲第一個師資培訓課程的序幕。
來自東方的正念實踐經由西方科學家們的系統化和科學驗證,借助於卡巴金老師創立的“正念減壓”課程,重植於東方的土壤,以非宗教的形式進入中國社會和普通人的生活,會給面臨著各種生存壓力的人們帶來什麼,它本身又會出現怎麼樣的轉化,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期待。

正念減壓 <wbr>從灣區到北京
卡巴金教授和 和童慧琦博士。


正念需要我們不耽于閱讀或思考,而去親身實踐、體驗,尤其當你心有所動之時。
正念坐姿:雙腿自然地接觸地面,身體直而不僵,頭部端然,目光溫和內斂,雙手輕放于大腿/雙膝,掌心可以朝上(有一種開放和接納的感覺)或朝下(有一種安然、穩定的感覺)。


正念呼吸:正念坐姿。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你呼吸最明顯的地方:鼻端、胸部、腹部或者身體別的地方。你吸氣時,意識到你是在吸氣;呼氣時,意識到你是在呼氣。不需要去數、意想、分析你的呼吸,也不需要刻意操縱它,無論呼吸長短深淺,自然即可,只需覺察氣息流動、身體起伏。當意識到注意力飄移的時候,確認一下注意力去了哪里,然後輕柔地把它重新帶回到呼吸上來。當我們這樣呼吸的時候,我們處在身心合一的狀態。
正念聆聽:正念坐姿,微闔雙眼,或者將視綫下移。把注意力放在聲音上—你所在房間裏有什麽聲音?房間外有什麽聲音?不需要費勁地去尋找聲音,而只是讓它自然地來。你聽到的聲音可能令人愉悅,可能是噪音,可能比較中性,沒有關係,無須對聲音有特別的喜歡或者不喜歡。聲音只是聲音,是聲波通過我們的耳朵,又傳到我們的聽覺中樞,然後被我們所聽到。請繼續聆聽幷請注意一下聲音與聲音之間是否有間歇或者停頓,也就是靜默的時刻?把注意力放在那個靜默上。可能很快這份靜默就被新的聲音打破了。一切都在變。聲音以及靜默。注意再聆聽時候,是否有什麽想法、情感或者軀體感覺涌現上來,占據了你的注意力?如果有的話,不用否認也不用批評自己,然後把這些想法、情感或者軀體感覺放下,接下來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來,看看有沒有身體發出的內在的聲音?隨著正念練習的加深,有時我們會聽到來自內在的聲音:空氣進出鼻腔時候的聲音,心跳聲,血脉搏動聲,腸鳴聲,耳鳴聲等等。聆聽一下有什麽內在的聲音嗎?這些聲音是否也在變化?


正念進食:食物入口之前,細察食物的顔色、形狀,聞聞食物的氣味,食物入口,細品食物的質地、溫度、滋味。咀嚼食物時,感覺口中唾液的分泌、吞咽的衝動、食物被咀嚼時食物本身形狀、質地、滋味等的變化。正是我們常說的“一口一口,細嚼慢咽”。同時也關照好涌現的情感和念頭。
正念行走:練習把覺知融入行走中。選擇一個安靜、安全的地方,一個到兩個身長的距離。自然、放鬆地站立,平視,然後開始行走,注意行走時候身體如何轉移重心、抬腿、伸展關節、脚落地,平衡、轉移重心、轉身……體驗行走時候身體(肌肉、關節等)的感覺。可以嘗試不同的速度行走:比平時緩慢、與平時相似或者比平時更快的速度。正念與快慢沒有關係。“不需要到哪里去,也沒有別的事情可做”,只為在此時此地安然地行走。
正念人際:練習去把身邊每個人(父母、伴侶、孩子、同學、同道、上司)看作本身就是完美的。看看你是否能够對每一刻他們的自主權和視角保持覺知,努力善意地接納他們,的特別是你最難以這樣做到的時候。記住這與你是否喜歡或贊成他們的行爲無關,而與你對他們的存在的接納。進一步: 練習利他,對別人的福祉無私的關切。祝福一生平安、喜樂、自在。
在採訪中, 我還替讀者詢問下次灣區中文正念減壓班會在什麼時候再次舉辦?童博士回答: 正在籌備中,  請大家明年一月三十日之後留意以下這個網站公布的消息, 目前該網站還在建設中.
http://www.hqconsultation.com/ 
                   
    
正念減壓 <wbr>從灣區到北京

两位教授在我笔记上的题词

正念減壓 <wbr>從灣區到北京

正念減壓 <wbr>從灣區到北京

正念減壓 <wbr>從灣區到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