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知音》老总胡勋璧

标签:
《知音》胡勋璧文化 |
分类: 旅遊采访 |
觉得《知音》老总胡勋璧和莫言同样是个传奇。他们的作品都受到普罗大众的欢迎,数一数二的畅销。二是还得到政府的认可,享受政府高级官员的待遇。三是作品的收入惊人。一般文人居上述其之一已经了不起了,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胡勋璧也快把《知音》成为第一家上市的杂志了。
《知音》的读者群是中国最节省的一族人,最不舍得为自己花钱买吃喝添置衣物,却每月肯掏出钱来做文化消费,我笑对胡总说,你把读者的脑都洗了!
《知音》选材紧贴生活,故事打动民心,尤其是“知音体”--《知音》杂志特有的文体,非常直白的把故事的中心意思写成标题,让读者一目了然地明确作者的目的和意图阐述的思想。这点非常难,一来在短短的一行词语中要包含整个故事的内容和重点,且需留点空白作为伏笔吸引读者兴趣昂然地读完全篇。
对《知音》的钦佩并没有消除我内心的一个怀疑:这些故事是否是真实的呢?这也是上个月在武汉访问胡总的目的,其实去之前,我就知道他的答案肯定是说:真的。但还是想看看他是如何说服我相信他的答案。
出乎意料,他没有滔滔不绝地解释,连正面回答是或不是都没有。而是对我讲述《知音》一路走来对维护来稿的真实性的艰难。开始时,杂志社要求作者把故事盖上所在单位的公章,结果发现公章有假。接着要求必须附上主人公的生活照片,结果又发现造假。然后杂志社要求和文章中人物通电话,连电话可以假的,人物都也可以假的,因为《知音》杂志不仅有庞大的四五百万的发行量,千字千元的稿费更是吸引人,可以说,刊登一篇稿子在《知音》,会有巨大的名利收益。随着《知音》杂志社越来越严谨的审查制度,居然还发生了里应外合造假的行动,好在被发现,参与的杂志社内部人员遭到了开除的处罚。
故事的真实性就是《知音》的生命。我相信了,如果没有真实地捍卫过,是绝对讲不出这过程的。胡总本人就是依据古代那感人的,就发生在武汉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而命名杂志的。当年他在主持一家杂志“排忧解难”栏目时,发现读者们有强烈感情依附和寻找共鸣的需求,他直觉老百姓需要知音,《知音》85年创刊,当年就有一百万的发行量,如今已经是世界上发行量排行第五名,看来胡总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