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空难折射出种种世情百态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读报 |
韩亚航空公司二一四号航班于七月七日在三藩市国际机场降落时坠毁,造成两死及近两百人受伤的悲剧。很不幸地,两名死者均是来自中国的年青学生,而伤者中占半数是华人。据政府调查人员初步公布的资料,肇事航班机师在撞机前约七秒钟才惊觉可能要出事故,并且在着地前的一秒半钟才试图重新降落。在这生死的瞬间,经猛烈冲击的机体能迅即在跑道上停下来,还有足够时间让机上乘客逃生,不能不说是不幸中之大幸。
这么大的空难,多数人能安全离开,可能和飞机本身的80秒逃生先进设计有关,也可能因为经过长途飞行后,燃料耗尽有关/
空难发生后,互联网成为了相关资讯的集散地,传统媒体也纷纷从互联网上发掘材料。借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便利,就算是在灾难现场,又不论是围观者抑或是当事人,都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过去传统媒体记者要四处找寻目击人,如今却是目击者自投网络,急不及待的与大众分享。人们似乎已经颇习惯把身边发生的事情随手拍下,并且争先恐后的发放上网。
韩国三星电子公司的一名高管在逃离飞机后发的灾难后首次对外信息。
三藩市空难后,最广为主流媒体报道的是韩国三星电子公司的一名高管,他是出事航班的乘客之一,在安全逃生后,便立即回身拍下仍在冒烟的飞机,以及其他乘客逃离飞机的画面,透过推特第一时间发布。不光是发布图片,他还连续发出多段推文如连环图般纪录获救后的情况。也有中国乘客在微博上做同样的事情,从网上的现上图片可以看到,拿着各类电子设备拍照的乘客不少,他们既是灾难余生者,也很偶然地当了业余记者。这种双重身分让当事人变成旁观者,也许这能减少灾难带来的直接冲击;也有看法认为受灾者第一时间围观灾难,让人情变得更淡薄,救死扶伤为现场直击报道让路了。
对于广大网民来说,最吸引他们的无疑是现场的真实片段,这些经当事人冒死拍发的图像或文字,成为了网民间接参与现场的捷径。于是,张三李四就一图半句的微博推文,都可以口若悬河地议论一番。有网民便从一张现场图片批评拖着行李箱的逃生旅客,指从飞机滑道逃生是分秒必争的,带着行李逃生必然会阻碍了自己及他人的逃生时间,行李箱也容易划破滑道,严重危害逃生。
上述的评说可以当作为一种友善提醒,但有的评论却是无限上纲。二一四航班中有七十名来美参加游学团夏令营的青少年中国学生,有网民竟然幸灾乐祸说富二代如何如何;也有网民说经营游学团的人赚黑心钱。
也许真的有为富不仁者,也许游学团经营者中有害群之马,但将空难也归咎于富二代,或借题发挥逞一时之快,所显现的并不是什么社会正义,反而是令人心寒的冷漠。
不幸遇难的两位中学生,她们身前是好朋友。
在互联网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世代,人们的心思甚至精神面貌都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影响。一般认为无国界的互联网让人们更能接近真实的世界,坐在电脑屏幕或小小手机的方吋画面前,便仿佛可以窥探全球。看似打破距离的互联网,亦同时让人更习惯于围观,从现实中退居二线。对于十来岁的小朋友便遭遇夺命的空难,正常的反应该是同情与关怀,在坠机的刹那,富二代与否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检讨空难肇事原因,追究及纠正错误,才是真正有益公众的关注点。
《星岛日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