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好友追忆作家程乃珊:她的文章兼具文化史料价值

(2013-04-30 00:00:51)
标签:

转载

[转载]好友追忆作家程乃珊:她的文章兼具文化史料价值

  从香港回来之后,她告诉我想写老上海,因为觉得一些流行的文章对于老上海的描绘是凭空想象的。小资情调和纸醉金迷并非老上海的全部。在她的笔下,老上海是扎实而有分寸的。

  ——作家王小鹰

  端庄、典雅、知性,这是人们见到程乃珊的第一印象;幽默、风趣、热闹,是与她接触后,在她朗朗的笑声下生发出的新的认识。她的笔下,有读者爱读的上海故事;她的编辑都说,勤奋、较真是她一贯的风格,乃至病重期间,仍为包括本报在内的数家报纸杂志开设专栏,笔耕不辍。昨天凌晨2时19分,程乃珊因病在华山医院逝世,享年67岁。纸面上的“上海探戈”戛然而止,好友作家王小鹰扼腕:“她的文章不仅有文化价值,还有史料价值。她的肚皮里还有很多东西,我知道她一直急着写……”

  市井气让她贴近读者

  “喜欢上海有N个理由,其中一个就是上海浓烈的充满狂欢气氛的圣诞节,与曾经的 ‘东方巴黎’老上海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年起,程乃珊在本报《朝花》副刊新开“什锦糖”专栏,从《冬日围炉之乐》讲到《栗子飘香》和《无花无巧的宁波汤果》,最新一篇《海派派对》3月21日刚刚刊发。

  《朝花》编辑徐芳说,去年末向程乃珊提议开设一个专栏,讲讲上海的吃食、风情、生活细节,她一口答应,“第一篇文章刊发后,后三篇是在年关时她一气发来的。我担心她的体力,要她量力而行,她说:状态很好,不觉得累。为了证明这话不虚,还说,‘你听我的声音!’”专栏名称“什锦糖”也是程乃珊亲自拟定的,“她想了好几个名字,其中有后来用在 《上海文学》上的‘天鹅阁’。考虑到报纸读者群大,斟酌再三,决定用‘什锦糖’,更有市井气些。”程乃珊曾说过,“我之所谓的上海魅力,其实很琐细很生活,是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是很市井的。我很喜欢市井,市井富有蓬勃的生命力,是都会原动力的基础,也是我最喜欢关注的”。正是这种市井气,让程乃珊的专栏总是很受读者欢迎。“《冬日围炉之乐》在解放日报官方微博发出后,转发量很高,引起了读者、网友关于上海冬天取暖问题的各种回忆和讨论。”

  程乃珊是在2011年末发现罹患血液疾病的,经过治疗后,走出全封闭病房后的第一篇稿子《难忘手工豆腐花》去年2月24日刊发在《朝花》上。徐芳说:“乃珊在我心目中是个可亲的大姐,她写文章速度快、质量高,答应的专栏补充稿件的节奏很紧凑。前几周起,她的手机和家中的电话都联系不到人,我心里隐约有种不好的预感。”

  笔下上海扎实有分寸

  程乃珊1946年出生于上海,曾祖父母是乡下的蚕农,祖父16岁卷着铺盖从乡下到城里谋生,到程乃珊出生之时,已是在上海金融界颇有地位的人物。可以说,程乃珊是不折不扣“老克勒”的后代。获得首届“钟山”文学奖的中篇小说《蓝屋》正是出自这种生活背景和基础。《蓝屋》的原型是个“绿房子”,位于铜仁路上嵌着绿色砖面呈弧形的这所四层建筑花园洋房,出自犹太建筑设计大师邬达克之手,它的主人是老上海赫赫有名的颜料大王吴同文。程乃珊曾说,小时候经常路过绿房子,知道里面有很多故事,一直想写下来。没想到上世纪70年代,她结婚了,自己的先生就来自这所房子,他是吴同文的外孙。

  上世纪90年代,程乃珊孤身迁居香港数年。回到上海后,2000年,她开始涉足与老上海有关的纪实文体,通过日常琐事和生活细节描绘的《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罗曼史》、《海上萨克斯风》、《上海女人》等,折射出上海滩的人情风俗和社会心理。

  有评论家曾这样评论,在中国这个舞池里,大概只有上海这座城市才能跳出探戈的韵味;而用文字来捕捉、描绘并解读这样的韵味,在当代作家中,程乃珊可谓高手。她的上海题材写作仿佛是“天降大任于斯人”,构成上海最生动的探戈舞步的两个层面,她恰恰得天独厚地融入了其中。只知“老克勒”的生活是无法准确地描述和剖解上海的,而程乃珊对“小市民”一样感同身受——从事专业写作前,她曾在杨浦区一所中学教书10余年,学校对面就是弄堂住家,每天在静安寺和惠民路间往返,就像穿越两个截然不同的部落。她的小说《穷街》正是这段生活的印记,与《蓝屋》一起构成了上海滩最精彩的两个层面的生活,也体现了程乃珊上海题材写作的认识价值。

  从生活中滤出真幽默

  多年前,在媒体报道中,对程乃珊有这样的描述:每次去香港,她都去浅水湾大酒店喝个下午茶,透过酒店的窗玻璃,是浅水湾的沙滩。这个时候,她总产生幻觉,似乎白流苏和范柳原也坐在旁边喝咖啡,说着爱情的俏皮话。“程乃珊热爱生活、喜欢社交,但她也是一个很用功的作家,她的‘社交’不纯粹是享受。她喜欢在恒隆广场的咖啡店喝咖啡,咖啡店对面是自动扶梯。点一杯咖啡,看人们来来往往、上上下下。她说,衣着神态都反映出志趣,‘好像看故事一样扎劲’。”王小鹰说,“程乃珊讲话风趣、幽默,有她在的地方总是很热闹,而真正的幽默必定是因为对生活有所认识、理解深刻。有一次她说了一个笑话,有段时间,社会上请客吃饭流行送礼收礼,她说她去吃饭,服务员问她要不要存折,她赶忙说当然要,心想这礼送得阔绰,其实服务员说的是‘橙汁’(上海话“存折”和“橙汁”发音相似)。其实,地道上海人程乃珊怎么会听不懂‘存折’和‘橙汁’呢,这是她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略带讽刺的调侃。”

  2009年,本报文艺部举办《苏州河的故事》征文活动,程乃珊应约写作《苏州河——上海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徐芳记得,文章里写到程乃珊祖父一辈大学生在圣约翰大学的一条河中划船,为了确定那条河是苏州河还是黄浦江的支流,程乃珊反复考证,两个礼拜里,通了很多个电话,修改了好几次。

  四天前,上海作协大厅举行的赵长天追思会中途,突传程乃珊病危消息,会场气氛一时凝噎。昨晨噩耗传来后,陈丹燕写道:“在这世上生活得久了,便会知道,在春天总会有些人,如进入春天的樟树叶,忍耐整整一冬的绿叶,于春风里哗哗有声地落下去,令人惊痛莫名。上个月的赵长天,今天凌晨的程乃珊,都如落叶一般,在春阳中离开。樟树在春雨中还是会长出满树新绿之叶,小小白花不久也会结出树籽,但他们已然永别……”好在,曾为这座城市留下的文字,永远鲜活在读者记忆中、城市历史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