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事业靠洋夫打造


标签:
文乲茂美国星岛日报三藩市副刊 |
分类: 个人故事 |
写作对我来说,始于消磨时间,我曾开玩笑的说过,这是一个最省钱最方便的爱好,一支笔就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展现自己的世界,尤其是我,一个患有脚疾的人,再合适不过了。
但从未想过可成为事业,因为一,我没有任何文科的背景和有关的经历,最大的成果也只不过出了一本书《梦寻曼哈顿》(当时第二本《行走美国》,还在印刷中)而已。二,我移民了美国,一个连在母语祖国发展都谈何容易的写作怎可能在他国会有出路。
2003年,我以经理的身份移民美国,在等待工作签证的时候遇到了我现在的丈夫,双重鬼子,德裔美籍的邓尼斯,我们很快结婚了,婚后我准备留在加州三藩市地区,所以积极找寻工作。
洋老公在闲谈中知道了我的兴趣是中文写作,又从我的亲戚朋友那儿得知他们喜欢我写的文章,他就怂恿我去应征记者,我哭笑不得,其实我也打听过,友人早就告诉我,记者这行业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是普通人都可以挤进去的。可偏偏我洋夫不信,他说在美国,只要有才能,有热情,就会有机会,我也是喜欢尝试的人,我说那好吧,只要在报纸上看到有记者的空缺,我会去信应征。可是他说不能等,他说聪明的人是给自己创造机会绝不是等待机会。
他把我的履历和出版的书分别送到三藩市四家报社,大信封上写着总编辑亲启。送完之后他胸有成竹地对我说:如果有空缺,在没登报招聘之前,他们会先来找你。
其实当时很大的程度上我是敷衍邓尼斯的,因为那时我还不会开车,在美国,不会开车等于没有脚,怎么可能去干整天要飞来飞去的记者工作,而且我的年龄,差不多接近退休了,可以说我压根就没有想过真的会有报社会来考虑我。
可是没过多久,四家报社真的都来和我联系,在去面试的时候,老公再三叮咛:第一步是踏进报社,不管什么样的职务你都要接受,那怕是让你去扫地,只要你进去了,就不愁没有机会表现你的才能。报社都给了我机会,几经考虑,我接受了《星岛日报》副刊记者工作。
记得第一天去报社上班就吓得我一额汗,我的同事们都是新闻系出来的,洋老公听了我的担心,眉头也没皱,他说,你不相信自己,也应该相信帮你出书的那家出版社,他们出了你的第一本,现在又出第二本,这就证明了你的头脑和文字都是过关的。
(上)
《星岛日报》副刊,2008年12月14日
我当副刊记者的第一个任务是撰写圣诞特刊,三十多页在二三个星期之内完成,没有人给你提示,找不到任何参考,从题目到内容,从采访联系到图文并茂的完成就是我一个人。那时我才在三藩市湾区定居一年,东南西北都搞不清楚,多亏了我老公,给了我许多建议,并上网打电话查资料,甚至帮我联系采访,居然也作出了刮目相看的文章,例如"三藩市最大的圣诞晚宴",那是一个教会免费的千人圣诞宴,我特意去采访了这个盛大的宴会的制作过程和它的传统意义,以及那些在那儿帮忙的义工和捐钱的机构,让中国人的社区更了解美国社会的深沉面,和美国人慷慨善良的一面。
"加利福尼亚的白色圣诞"是另一篇出色的消闲报导,在普通人的印象里,都以为加州四季如春,不可能过白色圣诞,但洋夫就知道在加州靠近内华达州的地方,有一个滑雪场,而且1964年的美国冬季奥运会就在那儿举行的,他马上在网上查到有关资料,联系当地的管理机构,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写出了一篇有吃有玩的全家游的假日好去处的报导。有了他这么一位劳心劳力的助手,我终于完成了任务。
我老公不仅是我记者生涯的的司机,还是向导有时还兼做翻译。如果我采访的对像是中国人,他就会默默地在外面等候,如果是美国人,他就会陪伴我,尤其有时会采访较专业的人士,回到家后,我有什么不明白的,他就会再解释一遍给我听。
半途出家掉入文海的我,压力非常,这不是自己写写随笔那般简单,写的东西全部要见报的。而且是每天,每天几篇,而且是图文并茂的。每天一面计画去采访,同时又要完成前一次采访的文章。记得有一次,文章完成了,但是照片不见了,只能又开车去拍过,来回两三个小时。况且自己毕竟也快五十岁的人了,有时候,真得很累,老公一直在鼓励我,他常常在我耳遍吹风,说我这个新移民干得是美国人心目中最看重的工作-
--记者,他还举了很多记者受欢迎的例子,例如电影超人的主角等,还有记者受到尊敬的实例,帮我打气,每天都要对我说,你是我的骄傲!
从踏进报社当记者,到我接受了杂志社总编的工作,正好三年,在这三年时间里,我在出版业四级跳,从记者,编辑主编到总编,虽然不是什么奇迹,但对我这个没有在正规学校读过书的人,没有中文学历背景的人,在美国却能如此幸运地建立了中文事业,而启动和推动这事业的,居然是连一个中文字都不认识的美国人,我的洋老公。不能不说这是件趣事。
(下)
《星岛日报》副刊,2008年12月7日